2019年11月5日 星期二

108.11.04 解密史前文化─考古柯南

※教學單元:翰林版五上第三單元─悠遊臺灣史前行

        上一屆的史前文化,以「拍對原史人」為概念,從認知負荷的原理出發,思考如何讓學生能趣味、有效的記憶課本中史前文化,因而設計以分析矩陣策略,學生運用牌卡摘要文本重點,認識各史前文化的特色,將利用學生自製的牌卡進行桌遊,增進記憶。最後雖設計了「line上原史人」與原史人對話的活動,但因為課程時間的關係,無法實施。
        上一屆的教學設計以素養導向四原則為基底進行規劃,雖可惜最後的活用部分無法實施,但在過程中的題綱討論與矩陣分析的整理中,看到了透過摘要形式的轉換,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
        今年的課程設計,更扣緊社會領綱,在既有的課程設計上,因為思維的不同,而有了調整,讓學習成為主體,教師的角色為協助與引導,知識由學生自己建構。
        從領綱學習表現中的「1c-III-2檢視社會現象或事件之間的關係,並想像在不同的條件下,推測其可能的發展」,能讓學習有什麼樣的翻轉呢?
        在探究學習歷史的意義時,學生說:「用更好的方法活下去!」多麼精準又言簡意賅的說法,細想這句話的內涵,包括了歷史的演進與目的。對應到即將學習到的史前文化,巧妙的為史前文化的進程做了預告,不是嗎?
        若是「學習從『問題』開始」,用問題敲開學習之門,課堂風景會有什麼樣的改變呢?在這個單元的設計,我將牌卡分析矩陣作為學生整理、收集史料的策略,將原先在摘要文本過程中提問的問題,轉變成學生需從「史料」中分析、想像、推測的「謎題」,所有的知識都由學生主動建構,透過理析、推論與課堂討論,激發出更多火花,孩子說:原以為史前文化就是博物館中的陳列品,原來它跟我們的生活是有關聯的,跟我的想像是不同的。課堂上的對話,讓課本中冷硬的知識「活」了起來!
        以「史前之謎」出發,整個學習情境的設計便以「考古柯南」為主題,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扮演考古柯南,一一解開史前之謎。


        真相永遠不只一個,關於史前文化隱藏的秘密,唯一看透真相的是外表看似小孩,分析力卻過於常人的考古柯南OOO。
                 遺址、遺跡、古物,一個充滿神秘的史前文化,一個我不在場的消逝文明⋯⋯,
只要涉及人為因素,絕對沒有我解不開的謎!靠著原史人留下的暗號,即使我有不在場證明,依著史料線索抽絲剝繭,錯綜複雜的謎團終有撥雲見日的一天!
(柯南主題曲......音樂請下!)

※任務一:史料分析矩陣─利用名片紙記錄各史前文化的各項特色
        在地形的節次中,學生們已學會分析矩陣摘要法,上一屆利用名牌紙的目的是為了讓整理好的內容變成卡牌,可以進行加深印象的桌遊。這次同樣利用名片,除了轉化分析矩陣摘要方式,也因應後續學習情境的安排,讓摘要內容成為史料,卡牌可以方便學生排列與移動、對照。
        利用卡牌的方式摘要,學生邊寫邊排,覺得這是有趣的,也很有效率的完成。










※任務二:蛛絲馬跡話史前─讓我們化身「考古柯南」從整理出的史前文化資料中,想像史前人類生活的情境,找到史料背後代表的意義吧!
        在進行活動前,請學生將上一節課完成的卡牌鋪列在桌面上,仔細觀察孩子們排列的情形,發現每個孩子在寫完卡牌收整時,堆疊都有自己的邏輯,有的將題項放一起,一個文化一組依題項收整,所以排列時,學生會將題項先排好,再依時間序一個文化一個文化排列。有的孩子是將文化、題項、內容分堆,在排列時,將文化、題項排好,再排列內容。不管邏輯如何,透過排列的動作檢核學生對內容的記憶程度,也讓學生再次複習,這是主要目的。
        接著,逐一與學生核對摘要的內容,確認內容與排列無誤後,便進入「考古柯南」的情境活動中。
        將卡牌當作史料,請學生從中提出至少五個發現,再彼此分享、補註。學生需對應、分與聯結,提出自己的發現。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到學生從剛開始的混沌到分析出自己的發現,小組討論歸納,邏輯思考與後設認知的層次,知識唯經由自己的大腦處理過,才能存得久。
排列卡牌

混沌:檢視並整理思緒中




討論:提出看法進行歸納































※任務三:考古柯南來解密─利用拼圖法從問題表中,選擇四題,小組討論註記。
        進到考古柯南解密的部分,學生需要用史料、所知與前一活動整理出的脈絡,根據問題進行想像與推論。
        透過想像與推論,知識不再是冰冷的,而是活絡的,知識不再侷限於課本,不再是那遙遠的年代,而是與自己的生活有所連結。課堂上的對話是趣味橫生的,孩子們會以現今的概念解釋過去的現象,他們正在進行古今的聯結。是靈光不斷閃現的,當推論出自己認為很棒的答案時,那一剎那眼睛登亮的成就感。
        在討論的過程中,有趣的是學生會將現今的經驗套用在想像中史前人類的生活中。當討論到原史人定居後的情形,有了房子,可能會開始在屋子中儲存自己的物品,也會放入自己喜歡的東西,學生「哦~~~」的一聲,開心的說:我知道,就是會開始「裝潢」。推測圓山時期臺北湖是鹹是淡時,我們從臺北盆地的形成過程中找到了一些證據:曾經海水倒灌,所以可能是鹹的。學生的問題馬上來了,那麼圓山人怎麼喝水?學生立即的反應是:煮湖水......。發言後立馬楞住,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他突然想到─會煮出鹽。我們也開始想像圓山人的水源如何而來,也因此有了多種推測。由於圓山人臨湖而居,在學生們的推測中除了很會吃海鮮外,應該也很會游泳、潛水。原史人種植的工具,石鋤透過磨製而成,或許可以用樹藤或蛇皮之類有彈性的材料來綁,當同學不假思索的脫口而出橡皮筋時,全班噴笑。
        這個活動運用了拼圖法,藉由專家小組的討論,在短時間內我們走過了十六個問題。學生是喜歡挑戰的,當挑選題目時,對於簡單的題目反而不太願意選,也有小組在討論完自己的題目後,繼續挑戰其他題目,考古柯南們非常進入情境呢!

孩子們解謎時的千姿百態




























































※任務四:考古手札─條列三二一的形式轉化,引導學生回過頭來綜整自己的學習收穫。

考古任務:請寫下對史前文化演進的脈絡與發現、哪些發現印證了你的推論、有沒有哪些發現推翻了你對史前文化的想像、對哪個文化最有感,為什麼?

揭開神秘臺灣史前文化的序幕,我發現......

        這個設計,由於已經預設利用手札的形式,讓學生再次回顧整個學習歷史,進行統整,也因此有了預想的呈現模式。然而此設計忽略了學生對於條列三二一的概念,只進行過一次的練習,所以學生在書寫時,容易忽略了說明,而缺漏,產出的形式學生可以說是自由發揮,雖多元,但對於預設好希望看到的部分卻需一再提醒,多費了許多力氣,或許下次再進行時,應依預計的題目,幫學生每一段做好開頭,才容易聚焦。
學習落後的孩子,很認真的完成這份手札














柏叡的作品很有自己風格



孩子喜歡這樣的學習,她為這個學習活動做了很棒的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