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4日 星期二

108.12.06決戰福爾摩沙─虛實之間「二D手遊」

※教學單元:翰林版五上第四單元─大航海時代的臺灣─臺灣的明鄭時期

        臺灣的明鄭時期從鄭荷大戰拉開序幕,課本簡單的兩段將這場精采的中西對戰做了交待,然而決戰福爾摩沙─鄭成功與荷蘭人的臺灣爭奪戰絕對是一場精采絕倫的戰役,更是一場影響東西未來百年布局之戰。備課期間,閱讀歐陽泰所著「決戰熱蘭遮:中國首次擊敗西方的關鍵戰役」,從雙方武器、船隻、士兵紀律、整體戰力、戰略應用的角度切入這段史實,剖析為何受過嚴格軍事訓練、架駛技術優良、船艦配備大砲的荷蘭精兵,卻輸給他們眼中由海盜與海商組成的鄭軍。鄭、荷在軍隊人數、雙方戰力上有著相當的懸殊,然而卻更顯這場戰役中主帥者的決策力、應變力的重要性,也更見雙方在戰爭中的心理戰、勢力消長搖擺與人性的拉扯。
        歷史是必然還是偶然?再度審視這場戰役,會發現這當中居然有如此多的不確定與掙扎。鄭荷大戰,成功在望?課本簡化、直線式的內容,容易讓孩子們認為鄭成功攻臺,打敗荷蘭人,奪得臺灣,這是必然。因此這次的課程嘗試以「神入歷史」的方式與「多元史觀」的概念進行規劃,期望讓學生能透過閱讀與角色扮演、換位思考、分析討論、多角對話的活動,穿梭虛實之間,理解歷史的不可知變數,感受閱讀歷史的迷人樂趣與衝擊。
        如果,決戰福爾摩沙是一場可以身入其境的手遊,會是怎樣的課堂風景?整個爭奪戰的歷程故事,從誰是大明招討大將軍談起,運用拼讀故事的方式,簡單而快速的讓學生了解鄭荷大戰脈絡背景,接著將閱讀文本拆解,截取幾個抉擇點,讓孩子們藉由閱讀與多元活動,進入決戰福爾摩沙的戰場之中,虛擬的參與了這場重要戰役。
       我們以情報袋引導學生進入戰爭情境中,再運用抉擇點:是否選擇攻臺?攻打臺灣的準備與兵力如何部署?快打普羅民遮時扮演貓難實叮,思考貓難實叮要不要投降?強攻熱蘭遮城無攻而返後,剖析鄭成功所面臨的困境,思索鄭成功該如何進行下一步?九個月長期圍城,荷與鄭各方該如何突破現況?其間輔以文本閱讀或提供情境之判讀線索,或提供對照史實,藉此讓學生在虛實穿梭間了解這段鄭荷大戰歷史,也引導學生歷史不是理所當然有此結果,有許多不確定性,萬一有不同抉擇就會有不一樣的變化,導致不同的結局。藉此,更深入的看到鄭荷大戰中,主人翁的情緒起伏、人性糾扯、戰爭下牽一髮而動全局之變化。

※決戰福爾摩沙─虛實之間「二D手遊」

一、脈絡:
a.誰是招討大將軍國姓?
       利用瞎子摸象的方式,每人拿到一個片段,遇人說自己拿的片段重點,拼湊出鄭成功年表,再互相閱讀排序,故事接龍。
       故事段卡中的線索是「時間」就看學生在閱讀時是否能發現。學生們拿著故事段卡,在當堂中穿梭,遇著同學就要盡快的說出自己的卡片內容,又不能被看到卡片被後的關鍵字,訓練的是學生的摘要短潔力,以能盡快找到能拼湊出故事的夥伴。慢慢的學生從敘述一長段到簡要說出重點,到發現加上時間更容易表達,學生在拼湊過程中學習到了簡要表達。
        接著得將每個人手上的卡片串出完整故事,時間當然就成了快速排列的重點,再請學生大概說出排列的順序與重點以檢核。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不斷的讀自己的、說自己的、讀別人的,短時間內的反覆閱讀,讓學生很快的了解鄭荷大戰的背景脈絡,同時也透過補充,了解了鄭成功的性格與治軍態度。整個過程回想起來,還真像布萊梅樂隊或是吹笛人呢!
     
從事件見端倪,預測事件發展
1624年,荷蘭人統治臺灣。鄭成功出生,本名鄭森。
1644年,滿人入關,明朝滅亡。
1645年,鄭芝龍擁立唐王在福州即位。唐王對鄭成功讚譽有加,賜國姓「朱」,賜名「成功」。
1646年,鄭芝龍降清,清挾鄭芝龍勸降鄭成功不成。鄭母死於清兵手中,鄭成功焚儒服以表示抗清決心。從此,鄭成功以金、廈為基地,在中國東南沿海與大清對峙長達十五年。
1652年,臺灣發生郭懷一事件,荷蘭人興建普羅民遮城,以管控赤崁及發展商業
1659年,鄭成功率領十萬大軍攻打南京,慘敗而回。






找到成員後,開始利用字卡中的關鍵字排列順序



b.狼來了?!
        輔以脈絡背景文本,學生們收到來自各方的情報袋,必須從文本與情報所提供的資訊研判鄭成功所面臨的當前局勢,思考鄭成功可能的下一步。
         根據資料,學生研判出鄭成功所面臨的局勢是清朝的封鎖政策(禁海令與遷界令)致使鄭軍「缺糧」、「尋找養兵之地」,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學生說打回去、搶地、搶糧─硬碰硬、打下印尼、菲律賓,但也有學生提出反駁:南京之役後元氣大傷,打回去勝算不大;打下印尼與菲律賓卻離中國較遠,要再回攻難度增加。
        而情報中也透露了荷方的猜疑及與鄭成功間的合作與矛盾關係。據臺的荷方,不斷傳聞鄭成功攻臺的訊息,甚至派遣了使者親問鄭成功是否有意攻台.....。當學生聽到這段補充時,皆露出了不可思議的表情,然「兵不厭詐,這就是戰爭」,從這兒推敲,學生們其實會發現「狼來了」並非空穴來風。
        一步步,學生們開始進入鄭荷大戰的情境之中,未知的戰線發展,勾起了學生們學習的興趣。





     
二、一張地圖改變臺灣命運
抉擇一:是否選擇攻臺?

        1660年3月,何斌尋找機會逃出臺灣,投奔鄭成功,獻出臺灣地圖,鼓吹鄭成功攻臺。              
        在幾番推測後,再丟出新的訊息,何斌逃了!選擇鄭成功為投靠對象。問學生,他該怎麼做鄭成功才會想收留他呢?幫鄭成功指引一條明路、帶有價值的東西投靠、請鄭成功看在為鄭收稅的份上,,,,,。要想讓鄭成功收留,並先攻其心、投其好。至於什麼是有價值的呢?荷蘭人的情報是學生們想到的。從這兒我們推敲出何斌應該知道鄭成功所面臨的困境,因此他帶著地圖,告訴鄭成功臺灣糧食無虞。
        於是抉擇來了,鄭成功要不要攻臺呢?事實上「鄭成功攻臺」的史實,學生是清楚的,但進入情境中的他們,認真的把自己當成鄭成功,看著何斌與鄭軍部將提出的意見,思索是否攻臺。決定攻臺的學生,認為:與其做困鬥之獸,不如一搏求生機;相信長期待在臺灣何斌的話,且又有地圖助攻勝算更大;荷蘭人既被騙,認為不可能攻臺,那麼此時攻臺機會大;著眼解決眼前的問題,決定選擇何斌的建議;若以我之軍容對荷在臺的不到2000士兵,可輕取。也有學生採信部將的建議而不攻臺,當然也有更為謹慎者,希望能先派人到臺刺探了解何斌所言虛實,或是希望能取得更多信息能下更準確的判斷。
        若是要出兵,就得有個理由。學生們好奇的問:出兵就出兵,還要理由?當然囉!在那個打仗要先報上自己名號,講求信義的年代,怎可無緣無故攻打呢?尤其是鄭成功受儒家教育影響甚深,於是,學生們陷入思索:因為我缺糧(這理由跟我想打就打有何不同)、因為我要拯救被壓榨的漢人(正義使者嗎?)、我來打你是想跟你談條件,把臺灣讓給我(有這樣的嗎?)......。扣連大航海時代提過的,鄭芝龍、顏思齊曾帶領漢人在臺開墾,學生終於找到一個「只能說服自己」的理由:我要拿回我爸的土地。
       史實中確實有這麼一段,在鄭成功與貓難實叮書信往來勸降時,荷方曾提出當初到臺灣時,與鄭芝龍簽的合約,合約中提及鄭氏家族同意荷蘭永久占領臺灣,且鄭氏家族也不對台灣主張任何權利。然而鄭成功決定裝傻到底:從來沒聽過有什麼條約,他就是要從荷蘭人手中取得台灣及島上堡壘,不管荷人同不同意,因為這塊土地本來就是他的。




























 三、抉擇二:攻打臺灣的準備與兵力如何部署?
         何斌獻圖後,讓鄭成功對攻臺更有把握,決定攻台。1661年4月21(農曆3月23日),在鄭成功堅持下,率25000多名士兵,分乘400艘船,從金門料羅灣出發攻臺。
        大軍次日先到澎湖,遇到颱風連續幾天無法繼續航行,......。鄭成功擔心錯過漲潮時機,將會受困於此……
        鄭成功決定攻臺了,攻臺前總得要有萬全的準備,於是鄭成功在出發前與將領們沙盤推演的畫面顯現。學生們會拿到何斌所獻的「大員地圖」、探子所收集的雙方戰力分析表:船隻、兵力、堡壘與兵器比較及臺灣氣候特性、另外有何斌所提供關於臺灣的情報,鄭成功們
得討論出出發的時間與進行路線之謀策。
        學生在拿到這些資料時,莫名的興奮,直言真像是在打仗!討論時的專注表情、思考時的凝重,排兵佈陣之後,各組提出的進攻策略各有所不同:甕中捉鱉、集中兵力強攻熱蘭遮,更多是是採迂迴戰術,學生很有意識的問:鄭軍從澎湖出發,那麼應該從地圖上的哪個方向過來,接著是兵分多路,或從無人防守之地上岸、或攻擊牽制,更沒忘了要在外海留兵防守。
        其實在預課後,有學生疑惑的拿著課本地圖問:老師課本裡提到先攻下普羅民遮城再進攻熱蘭遮城,那麼鄭成功怎麼打到位於臺江內的普羅民遮城。學生的疑問恰恰在這個模擬活動中得到了解答。
        天候、天時影響著戰爭,學生們還有一個任務是推算鄭成功從澎湖出發的日期,與思考為何1660年3月何斌獻圖後,1661年4月鄭成功才決定攻臺。這是在閱讀的文本及戰力分析表中隱藏的線索。
        學生的觀察力是敏銳的,在找到文中的提示「1661年4月21(農曆3月23日)」與「錯過滿潮時間」後,再加上老師提示澎湖到臺灣約需半日後,推算出的出發日期是27-29區間,史實中鄭成功出兵時間為4月30日凌晨冒險風雨出發。這個活動結合了學生在中年級所學月亮與潮汐關係,看著孩子們像算命仙一樣的推算,頗有興味。
        另一個難題是鄭成功為何選擇在1661年4月底出發呢?與氣候有什麼關係呢?扣回第二單元學過的氣候,與大航海時代的帆船需風做為動力的特色,這並不難理解,學生們想到的是正是東北季風轉弱期,軍隊前進較順。另一個隱藏版的理由是學生們想不到的:以西南季風防止荷軍有機會可以逃至印尼求援,意欲封鎖鄭軍攻臺的消息。而鄭成功的這個打算也成為鄭荷大戰中的令人意想不到。當說出這個隱藏版理由時,學生們開始推測到底是什麼樣的意想不到呢?從船隻的戰力比較,找到了「荷船可逆風而行」。
        而到底這樣的意想不到會為戰事帶來什麼樣的變數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討論如何排兵佈陣



















四、抉擇三:貓難實叮要不要投降?
        排兵佈陣之後,提供鄭成功的進攻路線圖讓學生檢視自己的戰略與鄭成功戰略的差異。也讓學生透過文本閱讀了解進攻的細節內容:陳澤北線尾與拔鬼仔的包抄之戰、海上荷鑑與鄭鑑的對決火船攻擊VS.漏網之魚,到快攻普羅民遮城。
        4月30日進攻,在貓難實叮措手不及之下,迅圍普羅民遮城。鄭軍利用5天的時間完全控制赤崁地區。
        面臨城內糧食不足、飲水井枯竭、彈藥不足的冏境,貓難實叮到底要不要投降呢?透過貓難實叮寫給揆一與國信爺的信,及貓難實叮的OS,讓學生一窺當時貓難實叮所面臨的兩難。到底要不要投降呢?
        學生們換位思考,認真的思索這個問題:有學生認為不想投降、不想正面對抗,不如選擇離開,當老師還在疑惑時,同學們立馬會意:老師,自殺啦!有的則是認為反正都是死,那麼要死得有意義(死有輕於鴻毛,重於泰山);還有學生鄭重的跟我說:老師,退一步海闊天空 。師:所以咧?生:投降找出路啊!也有學生說跟鄭成功談有條件的投降。這答案倒是頗為接近史實呢!
        事實上,貓難實叮早已傾向投降,但卻召開了會議與普羅民遮城中的委員們共議,責任大家一起背。學生們從這兒看到了人性在這當中的算計。























五、熱蘭遮城包圍戰:
抉擇四:鄭成功發覺強攻無用,加上缺糧問題,下一步該如何?

54日(四月初六),貓難實叮向鄭成功表示願意有尊嚴地投降。鄭軍利用5天的時間完全控制赤崁地區。此時住在臺江周邊、與荷蘭人最親近、深受教化的原住民,也沒有抵抗,紛紛輸誠,鄭成功的部隊完全佔了上風。
  
       下一步,鄭成功率軍兵分三路圍攻熱蘭遮,然而中古世紀的歐式城堡防禦功能大爆發,鄭成功以中國傳統砲火強攻,卻找不出突破點,而面對重兵守衛的熱蘭遮城,西方的武器精良盡顯,鄭方損失慘重。
        文本提供學生線索,推估鄭成功在佔有普羅民遮城後所面臨的困境,討論這樣的困境該如何解決。既攻不下,那麼就圍城。缺糧的問題仍在,那麼圍城策略下多餘的兵力便可派駐各地開墾。課本中提到的鄭氏屯田,情境於焉顯現,學生所認知的不會只有結論式的:因缺糧攻台,因缺糧而屯田,而是有其脈絡情境。
        當然,屯田策略下衍生出的問題,對戰事可能的影響,是我們在課堂上進一步想討論的。首先,在缺糧的情形下派軍屯田,那麼種什麼呢?學生們毫無懸念的回答:甘薯、馬鈴薯,我感到很驚訝!為什麼學生們可以如此精準的回答,這可以涉及對當地環境的了解與對植物的認識呢!學生的理由是:臺灣缺水啊!水源不穩定,都是看天田,種水稻需要多水並不適合,再加上得在短時間內解決缺糧問題,根莖類的植物生長較快也較易種植。See!學生利用第三單元課堂所探討的臺灣水資源問題與嘉南大圳的建設,及自然課中關於植物的基礎知識,提出了有理有據的答案!
        再則,讓學生思考派兵開墾,可能會有什麼問題?搶地、搶糧,與漢人、原住民發生衝突,這答案馬上浮現,是的雖鄭成功在派兵屯田之初命令不得擾民、強佔土地,然在缺糧愈發嚴重的情形下,這命令就顯得毫無拘束力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原本期望鄭成功能驅離荷蘭人,為他們帶來新希望的漢人與原住民,開始對鄭軍不滿、反抗,增加了鄭成功在臺戰事的複雜度。


六、突破契機
抉擇五:九個月長期圍城,荷與鄭各方該如何突破現況?
        至此,我們進行到了第四節課,學生們開始覺得這戰爭似乎打得有點長,直呼累。老師不得不說:孩子,你們只打了四節,鄭成功可以打了9個多月啊!從這兒學生多少可以體會為何鄭成功在打下臺灣不久後便去世,實在太勞心勞力了。另外也可以發現戰爭不是我們讀故事那麼的理所當然誰贏誰輸、簡易,輕易發動戰爭的後果無可想像。
        面對長期的圍城,我們關注鄭、荷雙方士兵的心理狀態,也討論誰如何破局。在雙方僵持不下,都在等得援軍、都面臨糧食不足、疾病的情形下,學生們試著從鄭軍與荷軍的角度,寫下自己的OS,大多的反應是想向對方投降,只有少數想透過一些計謀反攻或逃跑。
        而如何破局呢?鄭成功是個能吸收戰爭經驗的統帥,在圍城的過程中,曾嘗試過幾次策略的調整,試圖突破熱蘭遮城稜堡的防線。最後在荷軍降兵提供策略下,取得先機。在這兒我們再度拿出地圖,討論鄭成功的突破策略。在先前荷據時期提到的荷蘭人建城的考量,相關資訊成為討論的線索,地勢較高的烏特勒支堡是鄭成功發動最後攻擊的重點,在取得制高點,加上荷軍援兵離開的情形下,荷軍軍心渙散,嚴守熱蘭遮城的揆一最後投降。
















    末了以故事線回顧整場戰役,我們整理出攻入鹿耳門、快打普羅民遮城、北線尾激戰、包圍熱蘭遮城及攻破烏特勒支堡,五個重要戰事,同時也了解戰過程中鄭軍、荷軍與原住民間的糾葛。




最後的最後,以戰爭日誌讓學生嘗試以「鄭成功」、「荷軍」、「原住民」其中之一的角色,自白戰爭中主人翁面對未知挑戰的心境起伏。藉此讓學生再讀過文本,再消化後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寫下自己的看法。
來看看孩子們重新閱讀文本後,如何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表達對此役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