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4日 星期六

關於臺灣史,關於斯卡羅

昨天斯卡羅的首映看了嗎?如果你只是想單純的追劇,想必會覺得很累,看完昨天的斯卡羅,深深覺得對這段歷史不夠清楚的,心中一定會有很多問號。對於那段歷史已經有大致輪廓的我而言,我感受的是史實真實的呈現與畫面的細緻,斯卡羅真的拍得很棒!有震撼到。

昨日劇中的械鬥與不同族群的互相需求卻又彼此競爭的片面,是我深有所感的,在那個「拓荒」的年代,「生存」便是唯一訴求,斯卡羅的這一幕拍的真好!正應了吳慷仁劇中的經典臺詞「會來這裡討生活的,都是跟閻羅王借命,跟天借膽」。



我也喜歡劇中卓𣏌篤的「土地不會拒絕種子」,看見卓𣏌篤對於族群間共融、和平相處的宏觀。


關於臺灣史,關於斯卡羅
從臺灣棄留論到番地無主論,看見臺灣史的蝴蝶效應
羅發號事件後,李仙得要求清廷究責,然而清朝官員回應的是化外之地,非我所轄,這是什麼樣的轄域觀念呢?(清廷的回答除了看到清官府的消極治理之外,也看到了清廷的清場文化-拖字訣,幫你處理是看得起你)
1683年康熙皇帝攻下臺灣之後,曾經召集群臣商議:「是否要保留這個海外小島?」
而當時滿朝文武百官的主流意見是:
「把當地的漢人遷回來管理就好!」
「那個破島,就不要了,省得麻煩…」
當時清朝的主流意見真的是:
「留人不留島」
為什麼清朝不想保留台灣?
原因其實很簡單:
「隔著海峽,沒有穩定統治的把握」
「留著,可能會造成動亂的根源」
「不如乾脆放棄!」
但施琅據力爭,上疏臺灣棄留論。施琅是怎麼說服清朝保留台灣島的?
「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當時,一面倒主張「棄台」的人,都是用「恐怕會造成國家安全問題」來當理由。施琅,就順著這條思路分析給皇帝聽:
「如果放棄台灣,西方人必然佔領」
「如此一來,中國東南沿海的五個省」
「也就是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
「就有可能直接承受外來者的騷擾」
「不如好好治理台灣,確保不生禍患」

從現在的觀點來看,施琅的遠見,似乎預見了後來的歷史發展,在當時就看出了臺灣在地緣政治上的重要性。而康熙的決斷力也是值得讚賞的,能夠獨排眾議,推翻自己原先的想法(蕞爾小島,得之無所加,棄之無所失),採納施琅的意見「將臺灣納入版圖」

這段史實,在我的教學裡,將之設計成「康熙來了,臺灣棄留大哉問」,透過留台與棄台派的辯論,讓學生感受當時的爭辯氛圍,與每個理由的立足點,加深學生對當時清廷治理臺灣心態的理解。

那麼既納入版圖,清朝官員為會在面對羅發號事件,乃至後來的牡丹社事件時,會聲稱瑯𤩝非我所屬呢?
重點在清朝所認定的統治範圍。
看過清康熙時期的皇輿全覽圖,這或許會給你一些答案。它反應了清代中國對臺灣領轄地的概念。
臺灣被納入版圖後的治理,是以「防叛亂」的角度來進行,所以有所謂的渡臺禁令、班兵制、官員三年輪調制、文武官員雙軌相互制衡(像斯卡羅的臺灣道與臺灣總兵),由此因為心態與官制,造成臺灣治理的矛盾與許多的滯礙難行,陷入一個黑暗的廻圈。

從康熙的《皇輿全覽圖》可以看到,清廷從納臺灣入版圖之始,便認為「不納入管轄,不屬於清朝領土」,對於非管轄之地則是劃界封山(模糊國界的概念)「封閉起來,禁止漢人進入」

「封閉起來,禁止漢人進入」,所以羅發號事件中,清朝官員才會說瑯𤩝非我所屬,要李仙得自行處理,由此劉明燈出兵並非認為他是要去管理瑯𤩝這個地方,而是迫於國際關係與李仙得代表的美國的壓迫。顯然清廷並未在這事件中記取教訓,在牡丹社事件歷史再度重演。

從臺灣棄留論到番地無主論,羅發號事件便是李仙得提出番地無主論的立基點。李仙得在羅發號事件中與瑯𤩝十八社卓杞篤簽訂對於外國船隻船難救助協議,這次的協議,後來舉行了正式的簽約儀式,美國代表就是李仙得,斯卡羅代表是總頭目卓杞篤,其餘出席者還有精通台語的英國翻譯必麒麟,大清代表則是臺灣兵備道吳大廷與臺灣鎮總兵劉明燈,南岬之盟結束之後,劉明燈勒石於車城莊福德廟以紀念,當地人俗稱「劉提督碑」。
這份文件可以說是台灣原住民第一次與外國人簽訂的條約。李仙得也根據在羅發號事件中與清廷、原住民交涉經驗,開始對清廷對臺灣轄域提出質疑。

後來李仙得到日本擔任顧問一職,當時的日本在明治維新之下,展現另一番景象,但也有許多的內部問題需要面對,像是過去幕府制度下的武士失業、權力喪失等問題,其中副島種臣與來自鹿兒島的薩摩藩出任日本閣員—西鄉隆盛、西鄉從道、樺山資紀等人,力主對外侵略,除可展現國力外,亦可紓緩國內的社會壓力。李仙得的「臺灣番地無主論」,成為日本藉以侵略南進的有力藉口。
歷史因果,就像蝴蝶效應一樣,永遠無法預料當下所做的決定,到底會造成怎樣的影響,或是立現,或是久遠而發。所以,將羅發號事件為何會被視為臺灣歷史重要的轉捩點,由此可見。
另外一提,羅發號事件中,美國鑑隊在貝爾少將的帶領下,與瑯𤩝原住民族對戰,這可以說是有歷史上最早的:「美國與台灣原住民的戰爭」。然而從貝爾事後對美國國防部的報告:
「唯一永久確保該地區及附近水域安全的方法」
「為將原住民由海岸地帶驅離」
「並由一個強而有力的盟國進駐該地」
顯示了美國對臺灣之意圖,事實上,美國對於臺灣一直都是感興趣的,美國自從英國獨立出來以後,就與英國一樣追求中國的商業利益,並注意到臺灣的物產,以及臺灣鄰近中國的地理位置。曾有多名海軍將領、外交官、商人,主張美國應該占領或買下臺灣,甚至殖民臺灣(最後被美國政府拒絕,主要是不想在離國土太遠的地方殖民。另外也因美國國內的黑奴問題及南北內戰而未處理這些提議)。美國政府雖然放棄侵占臺灣,欲沒忽視臺灣的經濟價值,甚至在牡丹社事件中,成為搧動日本出兵的隱武者。




2021年1月16日 星期六

109.11.19投資與理財─在25K貧窮線下的巴菲特真實人生

        「 被『貧窮線』追著跑好薪酸 台北月入25K慘淪貧戶」,人生真的好難!衛福部與各縣市近日陸續公布明年「最低生活費」標準,台北市的貧窮線要再調高663元達到1萬7668元,也就是說,明(2021)年台北市的中低收入戶標準,將跟著上修來到2萬5241元,代表一個家庭的總收入平均分配到全家人口,每人每月低於2萬5千餘元,就屬於中低收入戶。

        這是在課程進行後出來的新聞,在課程─巴菲特的真實人生中,學生們恰恰用25K體驗了社會新鮮人的追薪理財生活。在薪資停滯不前,「錢四腳,人兩腳」的時代,投資與理財更顯重要!

        在規劃投資理財的課程設計時,總是想透過實作引導學生體驗,再回過頭來省思。關於理財的桌遊可以運用於課堂的不少,但考量課堂時間,並希望能盡量提供擬真的情境,於是幾經調整,發展出簡易操作(個人自己覺得)的體驗活動。

        巴菲特的真實人生,在認識投資與理財的基本觀念後,利用情境設計與理財規劃表,學生體驗投資理財不易與風險,並藉由省思看見學生的想法。

        情境的設定對學生─社會新鮮人是有利的,住家裡,每個月給家人5000元作為伙食費,公司離家近,因此交通費很省。學生的第一個月理財規劃,有些慘不忍睹,有些理財規劃太過節省不切實際,有些則是太理想化,在風險因素加入後,唉嚎遍野,真正的體會到什麼叫「想像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第二個月,學生再次調整理財規劃, 這次學生謹慎、現實多了。經過兩次的體驗活動,學生開始真正意會到理財的不易。回到家後,有不少的孩子開始關心起家中的理財方式,開始關心起家中的金錢是怎麼來的,更開始跟家長討論投資與理財的話題,課程的省思,延伸到了家長的對話,學習的漣漪正在漫延中。       








◎學生的理財規劃表

















◎第一次的理財,學生帶回家中完成,收回作業,看見孩子們的作業,有許多錯誤的地方需要調整,回到課堂後,再次說明、澄清,學生立即進行調整,並透過彼此分享,檢視彼此理財規劃的合理性。
理專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