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9日 星期六

107.10.30維恩圖+調查+訪查+分析歸納─生產與消費的關係

※教學單元:翰林版六上第二單元─生產與消費

        第二單元第三小節進到生產與消費的關係,接續前面「生產面面觀」與「消費與生活」兩個子題的學習後,課程教學應該進入統整性角度,更進一步了解生產與消費的關係,並能結合生活,於生活中體現與覺察。
        提到生產與消費的關係,「廣告」、「行銷策略」應是最能剖析生產與消費關係,更能清楚看到生產者與消費者不同視角的媒材與途逕。
        而從生產與消費出發,聯結學生生活,讓學生試著從消費者的視角看臺南老店(生產者)歷久不衰的原因,一方面認識臺南在地特色店家,一方面分析臺南在地店家的行銷策略,將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現象與經驗,用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角度剖析相信對生產與消費的關係會更有感。     

◎教學設計
1.「顯」─維恩生產與消費:利用維恩圖分析「生產者」與「消費者」不同立場在經濟行為上的異同與拉扯。學生們怎麼看生產者與消費者不同的立場呢?從產品的品質、價格的訂製、行銷的誘惑等實質面與「良心面」分析不同立場的異同。


透過時事的閱讀:「生產過剩」─了解生產過剩的問題與如何做到產銷平衡,帶出源頭管控與行銷的概念。「美國退出WTO」─看少數與多數人的利益問題,為何川普要退出WTO?WTO國際貿易市場的遊戲機制對美國出口貿易的不公平,為維護美國的經濟利益,川普宣布退出WTO, 打破過去72年美國建立的全球化架構。回扣六上社會第一章與第二章所提到的WTO,從第一章的產業角度與第二章消費與生產的角度,重新審視臺灣加入WTO所帶來的利與弊。從學生既有的知識背景來看WTO,當然無法像經濟學家般有多透澈的剖析,但以學生的經驗與觀點出發,簡化了具備複雜國際與制度背景,可以發現學生在觀察事情有趣,有時甚而令人驚豔的一面。


2.「微」─透視行銷:從微觀的角度,可以發現「行銷」似乎在生產者與消費者間扮演著重要且微妙的角色,認識生產者的行銷的策略,學生對消費的經濟行為將可以更為理性的看待。
利用學生收集到的廣告,從賣什麼?主打消費層?行銷策略?與是否接受這樣的行銷而想購買,來剖析各式各樣的廣告行銷。這也是媒體識讀的一環,不是只看動態的廣告,而是看到廣告想傳達的生產者的意圖。







3.「鏡」─在地人看臺南店家:學習遷移「透視行銷」中的分析技巧,透過貼近觀察與採訪學生週遭的人氣店家,了解臺南店家生意長紅不墜的原因、臺南店家的特質。同時透過補充閱讀,更進一步了解臺南人的生意哲學。這個階段的活動設計,在於以鏡像反射的原理,在以維恩圖與透視行銷了解生產與消費的關係後,回歸在地,以生產與消費的角度分析、認識臺南店家,讓學生對在地的文化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培養在地認同。


※學生作品
1.「顯」─維恩生產與消費:三個班級,我們透過共同討論的方式分析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立場,不同班級的認知有些微的不同,可以看到不同班級的思維。












2.「微」─透視行銷:學生們從廣告中看到了什麼呢?從學生的分享中發現折扣是生產者最常使用的行銷手法,消費者也最吃這一套。幾位學生在決定自己是否會購買該產品時,會利用想要與需要來分析、決定。也有學生會注意到產品在廣告中所突顯的功能或品質,若是其功能或品質能打中需求,學生就會選擇購買。進行分析這一環,學生已經touch到「黃金圈理論」的概念,看見廣告的核心(why),對應自我的選擇(how),回頭檢視廣告行銷策略的成效(what)。真有意思!


















3.「鏡」─在地人看臺南店家:聽說臺南是最任性的城市,臺南人做生意很有態度。這是從生產者所顯現出的特質,是對臺南店家的集體印象。透過學生的貼近觀察,他們發現了什麼呢?好吃是必備,用料實在、價格合理、親切、客製化、可以信賴,這些都是學生的整理發現,關鍵詞下得最好的是「家常」,對臺南人而言這些店家製作的美食就是「家常」,有記憶、溫度的味道。
最後我們也透過文章閱讀,印證發現。
感想:臺南人的嘴是老饕級的挑,能合臺南人的口味必屬佳品,從問卷訪問中也可以發現這種美食的味感,真的是從小就培養了。從吃出發,結合在地,以消費者的角度來發現臺南,這樣的活動真的帶起了學生們學習的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