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113小南方大發聲—從城市感到南鐵綠園道的規劃

 ※教學單元:翰林版六年級上學期社會科第四單元《共創地方新風貌》

◎核心素養:

社-E-A2  敏覺居住地方的社會、自然與人文環境變遷,關注生活問題及其影響,並思考解決方法

社-E-A3  探究人類生活相關議題,規劃學習計畫,並在執行過程中,因應情境變化,持續調整與創新

社-E-B1  透過語言、文字及圖像等表徵符號,理解人類生活的豐富面貌,並能運用多樣的表徵符號解釋相關訊息,達成溝通的目的,促進相互間的理解。

◎學習內容

Ca-III-1  土地利用反映過去和現在的環境變遷,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Ce-III-2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的使用會產生意義與價值的轉變,但也可能引發爭議

Da-III-1  依據需求與價值觀做選擇時,須評估風險、結果及承擔責任,且不應侵害他人福祉或 

               正常權益

◎學習表現

1b-III-3  解析特定人物、族群與事件在所處時間、空間脈絡中的位置與意義

1c-III-2  檢視社會現象或事件之間的關係,並想像在不同的條件下,推測其可能的發展

2a-III-1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2a-III-2  表達對在地與全球議題的關懷

3c-III-1  聆聽他人意見,表達自我觀點,並能與他人討論

3d-III-1  選定學習主題或社會議題,進行探究與實作

3d-III-3  分享學習主題、社會議題探究的發現或執行經驗,並運用回饋資訊進行省思,尋求調整與創新

課程目標:

  1. 閱讀、比較不同公共空間活化案例,探究城市發展與文化保存的關係、城市空間變遷對市民生活的影響,並能提出觀察與見解,覺察臺南的城市特色。 (社-E-A2、Ca-III-1、2a-III-1)
  2. 探討文化遺產保護與現代城市發展的平衡,思考城市永續與保留的城市特色,擬寫臺南城市憲章(社-E-A2、Ca-III-1、2a-III-1)
  3. 回顧南鐵地下化的背景,分析其對臺南城市空間與居民生活的影響,並檢視南鐵地下化引發的爭議,解釋其與文化保存及城市發展的關聯。(社-E-A2、社-E-A3、Ca-III-1、Ce-III-2、1b-III-3、1c-III-2)
  4. 了解南鐵綠園道的規劃目的,覺察其對台南城市的影響,推測可能面臨的挑戰,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社-E-A2、社-E-A3、Ca-III-1、Ce-III-2、1b-III-3、1c-III-2)
  5. 了解永續城市發展的概念及其在南鐵綠園道中的應用,分析不同城市如何活化鐵道空間。(SDG 11: 永續城市與社區)。
  6. 參考紐約高線公園與15分鐘生活圈的概念,分析不同城市如何活化鐵道空間,運用聲景觀察、實作設計南鐵綠園道規劃,並從聲景的角度預期南鐵綠園道的未來樣貌
  7. 運用AI繪圖或手繪設計圖,視覺化企劃內容,使規劃更具說服力。圖畫中表現文化保存與現代發展的融合。
  8. 整合小組成員的個人企劃,發展出完整的南鐵綠園道規劃方案。進行企劃分享,扮演不同角色提供回饋與建議,針對同儕回饋進行省思調整,修正優化設計方案。
  9. 配合聲景畢業策展,創作四格漫畫,視覺化呈現南鐵綠園道的規劃理念,使企劃更具故事性與趣味性。製作立體、半立體或平面藝術作品,具象化南鐵綠園道設計方案。
◎課程規劃理念:
    本課程以翰林版六年級社會科第四單元《共創地方新風貌》為基礎,透過探討地方發展、社會問題、空間利用與文化保存等面向,深化學生對城市議題的理解與行動參與。此單元可視為九貫翰林版《福爾摩沙我的家》的進階與焦點延伸版,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地方發展的多元可能性。
    在過去課程規劃中,我們曾透過五感體驗臺南的城市特色分析臺南城市改造案例,讓學生撰寫城市憲章,也曾探討南山公墓遷葬與規劃利用的議題,嘗試將課程在地化、情境化、行動化,讓學生在真實議題中發展批判思考與社會關懷能力。
    這次的課程規劃,不同於一般的探究與實作課程,特別以聲景作為主要的觀察與創作媒介,引導學生以「聲音」來理解、詮釋並想像南鐵綠園道的文化與生活樣貌,使企畫案更貼近文化保存與人們的日常體驗

從聲景出發:以聽覺想像城市發展

    在新課綱架構下,本課程延伸《共創地方新風貌》單元中的空間保存與活化議題,聚焦於臺南市目前進行的重要工程——臺鐵地下化後的南鐵綠園道規劃。然而,相較於一般課程多以視覺化設計為主,本課程強調聲景在城市空間中的角色,並引導學生以聲音為起點,探索、想像並設計未來的南鐵綠園道。 

      透過聲景觀察與錄製,學生將記錄南鐵沿線的現地聲音,並思考哪些聲音是值得被保存、轉化,哪些則可能因都市變遷而消失。此外,學生將進一步想像未來綠園道的聲音環境,例如:

  • 在「壽陸橋步道」播放舊鐵道行駛的聲音,重現歷史氛圍。
  • 在「文化展示區」加入導覽語音,讓市民能透過聆聽了解臺南鐵道發展的故事。
  • 在「綠園休憩區」設計聲音裝置,結合自然與人文,營造出沉浸式的聆聽體驗。

    這樣的設計不僅能讓南鐵綠園道成為更具文化深度的公共空間,也能透過聲景的保留與創新,串聯地方歷史記憶,並為未來的城市發展增添情感價值

    課程規劃讓學生理解綠園道的發展歷程、規劃挑戰與未來願景,透過公聽會情境,讓學生模擬不同角色,思考並協商南鐵綠園道的規劃需求,深化對公民參與的認識。此外,課程結合學校六年級的聲景畢業策展,透過跨領域學習,將社會議題探究、美感創作與城市設計相結合,讓學生在探索—分析—規劃—創作—發表的歷程中,運用多元方式呈現學習成果。

    期望課程的進行,學生不僅能夠透過設計思考與藝術創作展現對南鐵綠園道的規劃構想,也能透過學習歷程,體驗如何以公民的角色參與、理解、影響城市發展,並透過聲音再現,讓南鐵綠園道成為一個充滿歷史感、文化溫度與未來想像的公共空間。

◎課程架構:

1.透過臺南空間改造與活化的案例,發現臺南城市感。

2.從城市文化的承續與城市的發展,撰寫城市憲章。認識南鐵綠園道的過去,回顧了解曾經因南鐵地下化而產生的爭議,與南鐵地下化的意義。

3.推測南鐵地下化後,南鐵綠園道在規劃設計上的挑戰,提出可能解決策略→以公聽會的情境,引導學生從聲景的角度思考期望在南鐵綠園道出現的設施,並理解南鐵綠園道對未來城市生活的影響。

4.認識南鐵綠園道的計畫願景、規劃原則;借鏡東京車站、紐約高線公園,導入15分鐘的生活圈概念,同時了解不同角色對南鐵綠園道的需求與期望,進而提出個人對南鐵綠園道規劃的企畫。

5.小組成員互相分享自己的企畫,整合成小組的南鐵綠園道企畫。分享與彼此回饋修正。

6.聲景畢業策展進行四格漫畫海報設計以說明小組構想→創作立體、半立體或平面藝術作品,呈現企畫中的南鐵綠園道,最後成果發表。

◎活動規劃與課程歷程

一、臺南的城市感——城市意象~臺南的樣子

1.以「臺南,你哪派?」的提問,搭配日本雜誌《BRUTUS》在2017年的「台灣特輯」中的台南傳統市場街景封面,勾起學生們的興趣,請學生分享看法:這張照片與臺南意象的聯結到位與否?

2.以食、衣、住、行、育、樂各生活面向,讓學生覺察「能代表臺南『城市感』的是什麼」?

3.借鏡作家葉石濤所說:「台南是一個適合人們作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活的地方」,讓學生從葉老對於臺南的價值定位,思考臺南「價值」是什麼?(生活在臺南最重要的是⋯⋯)






二、臺南的城市憲章

1.城市改造誰說的算?
    由學生先提出城市正在改變中的證據,再聚焦議題。接著從城市改變的具體事例,思考城市改造誰說了算?
❖綜觀河樂廣場與南鐵地下化的例子,針對以下問題提出你的看法。
◎事件的共通點是什麼?
◎改變是市民/你需要的嗎?為什麼?
◎面對觀點的衝突,該如何取得平衡?
❖社會的變遷,城市的改造是一首進行曲,那麼我們該怎麼譜出我們的共同曲譜呢?
◎城市改造應該誰說了算?
◎臺南是具有歷史的古都,在社會變遷、城市改造的過程中,應該堅持的是什麼?
    最後閱讀關於城市改造的觀點,從觀點中找到自我觀點的支持或衝突,思考對於城市改造這件事,自己的立場與觀點為何,做為撰寫城市憲章的前奏。
2.小的城市憲章:從城市改造中的我看見,思考對於城市變化的立場、觀點,進一步提出對城市未來樣子的期望與聲明。
    在清楚描繪臺南的樣子後,我們看到了正在改變中的臺南,每一次的改變都可能發生衝突與拉扯,每一次的改變也未必能符合市民的期待,到底對於臺南未來的樣貌,我們該有什麼樣的共識呢?讓我們用「小的城市憲章」聲明對臺南未來發展的期待吧!







✼學生作品:在學生們的眼中,臺南的城市感是什麼呢?對於臺南城市的變化,學生們發現了嗎?他們提出了哪些實例呢?
▶︎臺南的樣子
1.提到臺南,學生的腦海中浮現的是:古蹟、豐富的文化、步調慢、甜、人情味、小吃、狹窄的街道、老屋、臺灣歷史的起點、安全、圓環
2.代表臺南的「城市感」是:甜、古樸、新舊並陳、慢、俗
3.生活在臺南最重要的是:
享受代代相傳的文化及歷史,細細品味;沒古蹟就沒臺南;巷弄裡的美感,以及美食、古蹟保護,甚至是回味;味道與文化的保存;傳承古老的記憶;享受生活的趣味
4.城市正在改變被,你發現了嗎?
A:發現-提出證據                                            B:聚焦:關注議題
再生能源:電力不足、七股太陽能板。                  SDG7、8、9
鐵路地下化:封路施工、拆房子、新地標出現         SDG11、10、9
老屋:消失/保存活化                                         SDG11
  

  

  

  

  

  

  

  

  
 
▶︎臺南的城市憲章
❉城市改造誰說了算?學生在認識了解臺南城市變遷的例子:河樂廣場與南鐵地下化後,提出自己的看法。從案例中的共通點,發現在城市變遷過程可能出現的公平正義問題、對市民生活產生影響的問題,思考城市的變與不變?需要與不需要?再從中覺察價值觀的衝突性,思索平衡的核心基點。最後透過「城市改造誰說了算?」大哉問,讓學生在一連串的思辨中,說明自己的觀點,並回應前面的「臺南城市感」,請學生提出臺南在變遷過程中應該的堅持。
  

  

  

  

  

  

  

  

  
城市憲章:兩個班級,在探究與討論的過程中,擬聚了各別的共識,仔細瞧瞧他們提出的城市憲章,異中求同,顯示了身居臺南,府城人的特質。
603:
1.當城市改變時,強調新舊並陳
2.臺南特大文化的傳承、永續發展
3.改變時創造出與時俱進的美
4.城市中透過宣傳、教育
5.文化資產的管理、永續
601:
1.保存文化同時,也看見臺南建設的多元
2.持續發展科技與國際接軌
3.透過教育,各式宣傳管道,加強古蹟保護意識
4.城市建設應該讓歷史被看見
5.綠色永續,城市美感,看見臺南的魅力

 



















三、南鐵地下化—回不去的過去
    透過影片閱讀,認識南鐵地下化歷程,了解其中所遇到的爭議。思考:
1.南鐵地下化是為了縫合東西,讓市區的交通順暢,發展整體。在看過影片了解始末後,你怎麼說呢?
2.南鐵地下化後綠園道的規劃,對臺南城市發展的意義為何?








✼學生作品:來看看學生們對於南鐵地下化的看法吧!
-南鐵地下化是為了讓交通流暢對城市發展未來,交通必然重要,但不代表那些志地被徵收的居民意見,和那些歷史文物的未來並不重要。我們也該傾聽他們的意見,使社區氛圍更好,在萬向未來的同時,也不忘記過去
-我覺得南鐵地下化雖然對城市的發展、交通更良好,但是會危害一些人的權益,而且地上的鐵路都到地下了,以後的人就無法聽到或看到以前的鐵路和火車經過的聲音,歷史記憶會逐沸消失⋯⋯政府應該要傾聽民眾想法,不要只為城市著想,而民眾可以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
-雖然有些居民的權利受損,但「南鐵地下化」後可以帶來更多的便利性,讓臺南後續的發展更完善。不過政府之後也要先考慮到那些權益受損的居民是否願意。
-對於南鐵地下化,我的想法是妥協,既然都快完工,再多人抗議也無法改變。希望政府能更好的規劃綠園道,讓臺南走向更好的未來。
-雖然原本的聲音消失了,但是我希望政府之後可以先聽大家的看法來規劃












四、南鐵綠園道的挑戰:學生認識南鐵綠園道工程的由來,思考南鐵綠園道會如何改變臺南的城市形象?推測可能面臨的挑戰,提出小市民的想法。

                              


✼學生作品:以前測的概念,讓學生在認識綠園道的範圍與位置後,思考綠園道規劃的意義,推測可能遇到的挑戰與解決策略,為後面的南鐵綠園道規劃企劃預做準備。
  

  

  

  

  

  

  

  

五、南鐵綠園道願景與國際借鏡
    以來一場公聽會的概念,學生最後需提出南鐵綠園道規劃的企畫案。因為需了解市府對於南鐵綠園道規劃的願景,解讀規劃原則,連結所知,如:是否符合市民期待、符合SDGs嗎?永續城市的概念是否具體?如何串連、保存地景與文化?
    認識美國高線公園—廢棄鐵道活化;東京丸之內車站改造的案例,進一步思考南鐵綠園道設計的多種可能性。




















✼課程歷程與學生作品:
1.綠園道想想:認識綠園道
  



2.規劃原則閱讀與連結:





▶︎學生閱讀歷程:







六、聲景視角公聽會—個人企畫
    思考南鐵綠園道將如何改寫臺南人的城市生活?在這一樣南鐵綠園道的公聽會中,學生將會提出哪些建議呢?
    學生先閱讀社區不同角色、單位:各里里長、學者專家,對於南鐵綠園道規劃的意見與需求,對應南鐵綠園道的規劃原則與未來想像,讓學生思考:如果是你,會希望南鐵綠園有哪些措施?會提出什麼樣的建議或創新想法?
    小南方大發聲:從聲景出發,透過結構式的思考引導,讓學生提出個人企畫。
❃參考規劃原則→閱讀引導思考問題→聚焦方向:需求+原則+SDGs→說明理由→具體建議→評估可行性、有效性、影響→可能的挑戰與解方











✼學生作品:
        在學生們提出個人的企畫後,利用時間讓彼此分享,尋求同學的回饋與建議,同學在分享時扮演不同的角色,從該角色的立場給予回饋,從同學的回饋中讓學生對於自己的企畫方向更為清晰,同時也進行調整

  

  

  

  

  

  

  

  

  


  

  

  

  

  

七、聲景視角公聽會—小組企畫

    以意見金字塔的概念進行活動設計,小組成員分享自己提出的企畫,以「期望南鐵綠園道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什麼樣的設計可以更吸引人?」為討論方向,決定小組企劃的方向。再依選定的企畫,進行詳細說明:為何選擇?符合的SDGs、與聲景如何結合、期望帶來的影響等。
    在小組企畫中以「環顧現場」—「想像未來」—「聚焦主題」—「具體建議」—「評估」—「挑戰與解方」—「後續維護與管理」—「預期影響」,進行引導思考,同時共同撰寫企畫宣傳文與利AI協助產出想像中的綠園道圖像。
    最後進行報告與互評,各組根據同學的互評回饋,審視是否需要修改。至此為整個探究課程的退場券,再繼續延伸,便是結合勝利「府城三百一、未來」畢業策展,學生需將紙上企畫具體呈現在藝術創作上。

   




✼課程歷程與學生作品:
▶︎小組討論歷程:從照片可以看到學生們認真討論與思考的模樣,他們對於這個企劃十分投入呢!

























▶︎小組企畫作品





















▶︎小組報告:精采的不只是學生的企畫書,在進行公聽會分享時,每一組、每一位學生都能針對自己的企畫侃侃而談並進行補充說明呢!













▶︎AI產出的綠園道圖




▶︎互評回饋表









 
八、南鐵綠園道四格漫
將企畫的概念,以四格漫畫的方式呈現:
1.根據「議題/ 特色」,運用四格漫畫呈現企畫案,撰寫四格漫大綱。
2.
從聲音發,進行場景想像,重現實踐情境,讓畫面具有張力。
四格漫畫的圖文中,需呈現「從聲景出發的描述」,它可以出現在四格中的任一格。

✼學生作品:
  

  

  

  

  

  

  

  

  

  


九、南鐵綠園道聲景策展
        將構想化為藝術創作前,透過學習單的引導,讓學生把想法與預設的創作,以設計稿的方式呈現。到底學生們想像中綠園道的創作是什麼樣子呢?讓我們從設計稿中發現吧!你會驚奇的發現原來學生們的想法如此深入呢!
▶︎藝未來—議藝創作企畫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