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土地有限,臺灣的資源珍貴,當人們以「經濟利益」出發進行「開發」,常常代表著對原有生態的干擾與破壞,當人們在進行抉擇時,考量的會是什麼?在這當中有沒有辦法達到平衡呢?
社會六上第一單元的第一小節講的是臺灣的資源,從資源延伸,課堂上更想與孩子們談的是「利用」這件事。因此設計了一份「抉擇?平衡?」開發與環境保育思考學習單。從課本中的「動植物棲地被破壞」談起,讓學生聯結:是什麼原因造成動植物棲受到破壞呢?「開發」,這是學生最快聯想到的。
課堂中原先在進行課程時,都會跟學生討論各種資源利用的問題,恰好近來對於茄萣濕地開發一事,環保團體積極的聯署爭取將濕地升格為國際級濕地,以留給濕地完整的生態空間,以此為例,讓學生們思考開發與環境保育間的衝突與平衡。
這份學習單以「條列3-2-1」的概念設計,再加入維恩圖,引導學生利用不同的角度思考「開發」這件事。最後再以情境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表達自己的意見。
在開發的考量上,學生們抛出了很多想法,有從利益出發、從環保出發、從「新聞事件」出發,首先學生們會提到的是生態是否被破壞、是否造成汙染,其他像是─是否能獲得利益、開發的環境是否具有特色、投入的成本、建設後是否能永久經營、居民是否同意開發?會不會有抗議事件?是否會損害居民的權益?是否會造成災害?原有地方特色是否會消失?是否會破壞原有文化?開發是否符合需求?會被抓去關嗎?(哈哈,小朋友居然會想到這個......)等等。
接著請學生以個人的想法,在小組討論出來的開發考量上,依重要程度用紅筆標示1、2、3......。從學生們的標示發現「是否破壞生態?」幾乎是學生們覺得最重要的,在學生們的心中,關於開發的考量上,前三項都與環境的保育有關,這意味著什麼呢?或許是學生們尚未真正的面臨「經濟利益」的壓力與誘惑;或許是常年的環境保育觀念教育紮了根,讓學生們對於環境改變所帶來的影響甚為敏感,不管如何,都希望孩子們能保有這樣的心情,日後茁壯或許能為臺灣的環境盡一份心,捍衛臺灣環境生態的未來。
維恩圖的設計,希望學生能轉換不同的角度思考「資源開發」這件事,從開發者的利益角度出發,從環境保育的角度思量,最後想想在開發與環保間有沒有雙贏的可能。這是學生學一次利用維恩圖來進行思考轉換,在雙贏的部分顯然學生們遭遇了亂流,在小小的腦袋中多多少少還是存在著不是一就是二的想法,於是老師提供了一些例子讓學生參考,像是馬太鞍濕地,讓學生在討論上有方向可循。學生們提到的多是概念性的,像是盡量做到開發少保留生態環境的原始性,有幾組的孩子會聯想到巴克禮公園中架高的木棧道(為減少對環境的干擾)、部落的獵人學校、七股黑面琵鷺觀賞臺等具體的例子。有趣的是,601有一組孩子在從開發者的角度思考是,堅持要做有良心的開發者,使得他們在這個角度的思考時停滯了許久,後來寫出來的都是正向的開發想法。
在討論的過程中,老師成了小組討論的支持者,巡視組間,聆聽每一組的討論,適時的引導、拋出刺激、協助統整概念,當小組討論遇到問題時會自然主動的舉手,不是要徵求答案,倒像是在邀請第五人─老師參與討論,老師成了小組與組間思考流動的媒介,穿針引線讓思考圈彷彿漣漪般,一個一個慢慢的擴大、發散,這是在這次的討論過程中觀察發現的驚喜,老師在這個時候和學生同個高度,共同參與了一場精采的腦力激盪。
最後,是讓學生獨自抒發個人意見的時候了,先提供思考的情境,讓學生想想如果身在其中,會如何選擇呢?同樣的多數的學生都站在環境保育的角度,不願美好的環境被破壞;有的希望開發與環境共存,可能成立村民會議與開發者討論,或是堅持只能做小幅度的開發;當然也有支持開發者,希望能過著更好的生活或是為了村莊的發展而同意。比較可惜的是由於時間的不足(只有一節課)學生們不能更仔細的思考,更詳細的說明理由,不然一定可以看到更多元、深入的想法。
◎國土危機
https://www.facebook.com/sow.org.tw/videos/1256853324327491/
◎學生討論中
◎彼此分享對於開發考量,個人認為何者重要及理由
◎學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