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5日 星期四

107.10.14四格重點卡擴充─生產面面觀

※教學單元:翰林版六上第二單元─生產與消費

        日常生活中的經濟活動,其實就是生產與消費的交織。從生產與消費,學生日常生活中最易接觸到的題材、情境,切入社會經濟樣貌的認識,是學生易學,教師易教的。然而,如何教得有質有量,卻得多費思量。
        生產面面觀,認識生產的內容(物品和服務)、目的、影響因素與生產者的選擇,以素養導向教學,知識面的概念學習外,希望著墨更多的是道德與價值面的思辨與探究。一個有良心、責任的生產者,一個好的產品,生產與消費兩端皆能受惠。以這樣的思維出發,「生財有道」的課程雛形浮現,藉由四格重點卡、問題討論、品牌雷達與品牌故事閱讀,勾起學生的舊經驗、提供新訊息、引發思辨、觸動情意,達到將生產的知識概念,擴及生產價值面的目標。

※課程設計:
1.「生」─「物品與服務」:
    a.根據課文內容說明,寫出三個課文以外「職業對應生產(物品或服務)」的例子。
    b.主動邀請三位同學,互相分享彼此的例子,並互相簽名。(例子不能重覆)
    在這小節,引導學生對照職業工作內容,進行辨別生產所包括的物品與服務,淺顯易懂、易操作的學習方式,應該算是這一系列活動中的「暖身」吧!配對分享是學生最喜愛的學習活動之一,可以走動與同學互相分享自己的筆記內容,看見不一樣的想法,對老師而言也是便捷的檢核方式,透過課間巡視、點名回答,可以即時掌握學生的互動情形。

2.「財」─「生產的目的」:
    a.運用筆記策略摘要課文重點
    b.思考:如果你是老闆,面對成本漲價,你會調高便當價格嗎?為什麼?
    c.思考:面對成本漲價,除了調漲價格外,還有其他做法嗎?你會用什麼方法留住客人避免
                   顧客流失?

        面對成本漲價,是否要調高便當價格?理由?課堂討論中開始出現各種不一樣的聲音,有的學生要漲以平衡獲利;有的認為漲價得承擔客戶流失的風險,若是仍有獲利,則成本漲價的部分,寧可自行吸收(降低獲利目標)。甚至有學生考量到成本漲價的持久性,是短期的波動呢?還是回不去了?若是短暫性的,多數學生會選擇不漲價,若是回不去了,有的採觀望態度,有的則考慮漲價。討論現場,充分體現了生產者在經營時的多方考量。
        除了調漲價格外,還有其他做法嗎?學生開始翻找腦海中的相關經驗、印象。提到更換較低成本的原料時,老師提問:會有何風險?學生馬上聯想到:味道或品質無法維持,一樣可能造成顧客流失,因此若要更換原料除了成本考量外,得顧及原料的品質。減少人事成本─裁員或縮短工作時數、提升技術─改善製作流程、提高產品品質(以獲得調整價錢的本錢與利基),這是從課文中取得的訊息。調整物品份量,維持原價或降價,這聯結到了老師的消費經驗,同時也聯結到了學生們在麥當勞消費的經驗。利用行銷策略,利用折扣吸引消費者(如:以換包裝為由,依欲獲利的目標價格,提高價格再打折。.......同學們聽了直呼:奸商),連異業結盟都提到了;精緻包裝提升產品質感。從學生們提出的策略,都可以對應到日常生活中的消費情境與經驗,整體而言,這些策略幾乎是以平抑成本漲價,或將漲價的部分透過各種策略轉價於消費者身上,而這不就是生產者常用的手法?   


3.有─「影響生產的因素」:
    a.運用筆記策略整理摘要課文重點。
    b.思考有時候民眾對某些產品有需求,但生產者卻刻意限量生產,這是為什麼?
    c.還記得雷神巧克力搶購潮、義美厚奶茶熱銷的畫面嗎?想一想,如果你是生產者,面對 
       產品熱銷,你會如何衡量這樣的狀況?面對消費者的需求會採取何種策略呢?

        為什麼生產者要刻意限量生產呢?各種陰謀論紛紛出爐:要製造稀有感、提高能見度、刺激消費、維持購買意願、引起注意等,真正是所謂「兵不厭詐,這就是『生意』」。再度轉換角色,以生產者的角度,當自家產品出現熱銷時,該做何反應?該如何衡量這種情況?會採取什麼策略呢?熱潮持續多久,如何持續熱潮是主要的關注點,有的學生採取觀望,保守的維持產量不變,再隨機應變;有的學生則提出會先增加產量以滿足消費者再慢慢調回基本產量。有學生提出趁時提高價錢,這就值得討論了,基於生產者必須為自己的決定承擔相對應的後果,先請學生說明提高價錢的目的,他們的理由很簡單─趁熱潮賺一筆,其他學生開始反應:這做法可能會使熱潮整個瞬間冷掉、這會關係到生產者的誠信、若是想趁熱潮多賺一些,可以考慮推出多樣商品合購的行銷策略......,彷彿股東大會般,口水彈噴飛,好不熱鬧。


4.道─「生產者的選擇」:
    a.運用筆記策略整理摘要課文內容重點。
    b.想一想,日常生活中經常光顧的商店,或是你所知道的行業,舉出「三種」行業(或商店)的生產選擇。(如:服飾店、小吃店、補習班、科技廠商、百貨公司、銀行、量販店、書局、文具店、客運業、貨運業)

        不同的行業對於地點的選擇當然會有所不同,請學生舉例說明:小吃店會在名勝古蹟區或鄰近住宅區、超商會在大馬路上,再進一步追問,理出了十字路口是熱點的結論;文具店會盡量靠近學校、量販店跟百貨公司的客源訴求不同,所以量販店會在市中心邊緣以利倉儲、會在住宅區附近,而百貨公司會在市中心;貨運業呢?交通便利、廣大的地方是首選,學生直接聯想到位於臺南仁德交流道下的嘉里貨運,其選擇就以交通便利為要。
        生產者的選擇除了地點外,還有許多面向需要選擇,產業的定位、企業的核心價值,影響的是一個產業,一個品牌的形象,即社會大眾對企業的認知與觀感。因此在這個部分,進行了「全聯的故事」延伸閱讀,全聯從過去公營的福利中心轉型為民營,面對超商與量販店的競爭,它如何定位自己?如何在競爭中突破重圍?藉由閱讀全聯的故事,期望讓學生了解生產者的核心價值與選擇。問問學生們對於全聯的印象:很便宜、促銷活動很多、商品多樣、很多間、廣告很有趣......,從學生們的口中已經可以看出全聯在市場上的定位。再從全聯的廣告分析、確認全聯在重新出發後的選擇,並配合補充文本,進一步從故事認識全聯,它如何轉型?如何做到「省」─物品便宜?展店的策略?與學生們討論全聯憑什麼能跟廠商要到最低的進貨價?「以量制價」、「薄利多銷」的概念於焉出現,大量的進貨、鋪貨點多,可提高商品能見度,是學生們在課堂中討論出來的結論。至於「省」,從人事的精減(人事成本)、裝潢的精簡(設備),把省下的錢回饋到消費者身上,除了達到省的目的外,亦有形塑品牌形象的效益。


5.品牌雷達:品牌,說到底就是社會大眾的觀感,是從整個企業的產品品質、服務、行銷、社會責任等諸多作為結合而成的,它不是只講知名度,而是人家對你的認知。那麼什麼樣的產品是「好」產品?能夠深植人心呢?我們試著透過消費者敏銳的「雷達」找出生產者的重要特質。
任務一:請學生選擇有興趣的產品(企業/品牌),利用雷達圖從成本、品質、品牌價值、社會責任、口碑、利潤等六個向度幫產品評分,並進行小組分享討論。



任務二:請學生們想一想,食安問題、塑化劑、手機電池爆炸…等新聞事件,代表著產品出現了問題,想一想,這背後代表著生產者出了哪些狀況?
        抄短線、只想要利益、對自己的產品對社會不具責任感,這些是學生們提出的看法。

任務三:最後以好的產品,生產端和消費端都能受惠的概念,請學生以生產者
角度,提出自己所認為產品的生產,最重要的是什麼?(試著用標語/一句話表達)

任務四:末了,共讀臺灣的良心企業─義美,認識為何義美會被稱為良心企業,它追求的是什麼?為這一連串以生產者出發的系列活動做一個總結。

※學生作品─四格重點卡+問題思考























※學生作品─品牌雷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