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與社會領域的第一類接觸,從認識自己、熟悉同學開始,當然課堂上師生默契、學習習慣也在重塑期,藉著第三單元「有效的學習方法」,逐步的建構學生的學習習性。
在「我的新學習」中,透過「新舊大不同」,銜接剛開學時,帶著學生完成的「哪裡不一樣」,回過頭來檢視過了一個月左右後的自己:哪裡變化最大?面對變化自己如何適應?給自己的適應狀況打分數。
※我的學習‧我的活動:請學生利用蜂巢圖審視自己在校內與校外的學習,同時也思考在這些學習活動中能獲得什麼能力。進行過程中,學生反應在校外的活動方面有的學習活動沒有那麼多,於是調整了一下,若是校外活動沒有那麼多,就想想校內活動有哪些。
在完成後,請學生針對蜂巢圖提出自己的觀察發現,學生們說:在學校的時間好長、可以在學校學到很多東西,得到了小結論:學校是培養能力的重要地方。
進入「有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從自我學習狀態的評估開始,運用長條調,檢視自己的學科學習:學科難度、投入時間、喜歡程度與成就感;運用雷達圖評估自己的學習態度:主動性、專注度、作業完成度、與人合作、課前預習與課後複習。最後進入自己的學習狀態,解析自己做得好與沒有做好的原因,再則,讓學生再次檢視自己的學期目標,更細節的擬定達到學期目標的具體作法。
觀察學生評估自己的學習狀況,真的好有趣,學生們會很真實的反應自己的學習:我覺得數學一點都不難、我幾乎不花時間學習?(真的嗎?是因為評量還沒到吧!)對這個階段的孩子而言,他們覺得國語就是要把國字、注音學好;對於數學有著莫名的自信;對於剛接觸的自然,有不少的孩子覺得有難度;社會—應該是捧場吧,喜歡的孩子不少呢!至於學習態度,大部分的孩子反應出來的是自覺主動性、專注度不足,這倒是實話,也因此課堂學習活動的轉換節奏必須明確,符應他們的學習專注力。至於主動性,看得出這個班級的孩子成熟度算高,能覺察到自己在學習上不夠主動。而從學生在筆記中所反應出來的,他們對於課後複習的重視頗高,這可能受到家長的影響,在後續的學習策略與運用時間的評估上,也呼應了此一現象。
狀態的省視後,就是具體策略的部分,利用灑字「有效的學習方法」,啟動學生的覺察與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