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9日 星期六

1101019三年級—有效的學習方法

 三年級,與社會領域的第一類接觸,從認識自己、熟悉同學開始,當然課堂上師生默契、學習習慣也在重塑期,藉著第三單元「有效的學習方法」,逐步的建構學生的學習習性。

在「我的新學習」中,透過「新舊大不同」,銜接剛開學時,帶著學生完成的「哪裡不一樣」,回過頭來檢視過了一個月左右後的自己:哪裡變化最大?面對變化自己如何適應?給自己的適應狀況打分數。

※我的學習‧我的活動:請學生利用蜂巢圖審視自己在校內與校外的學習,同時也思考在這些學習活動中能獲得什麼能力。進行過程中,學生反應在校外的活動方面有的學習活動沒有那麼多,於是調整了一下,若是校外活動沒有那麼多,就想想校內活動有哪些。

在完成後,請學生針對蜂巢圖提出自己的觀察發現,學生們說:在學校的時間好長、可以在學校學到很多東西,得到了小結論:學校是培養能力的重要地方。
















進入「有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從自我學習狀態的評估開始,運用長條調,檢視自己的學科學習:學科難度、投入時間、喜歡程度與成就感;運用雷達圖評估自己的學習態度:主動性、專注度、作業完成度、與人合作、課前預習與課後複習。最後進入自己的學習狀態,解析自己做得好與沒有做好的原因,再則,讓學生再次檢視自己的學期目標,更細節的擬定達到學期目標的具體作法。

觀察學生評估自己的學習狀況,真的好有趣,學生們會很真實的反應自己的學習:我覺得數學一點都不難、我幾乎不花時間學習?(真的嗎?是因為評量還沒到吧!)對這個階段的孩子而言,他們覺得國語就是要把國字、注音學好;對於數學有著莫名的自信;對於剛接觸的自然,有不少的孩子覺得有難度;社會—應該是捧場吧,喜歡的孩子不少呢!至於學習態度,大部分的孩子反應出來的是自覺主動性、專注度不足,這倒是實話,也因此課堂學習活動的轉換節奏必須明確,符應他們的學習專注力。至於主動性,看得出這個班級的孩子成熟度算高,能覺察到自己在學習上不夠主動。而從學生在筆記中所反應出來的,他們對於課後複習的重視頗高,這可能受到家長的影響,在後續的學習策略與運用時間的評估上,也呼應了此一現象。

狀態的省視後,就是具體策略的部分,利用灑字「有效的學習方法」,啟動學生的覺察與思考。

從我的學習撇步,配對分享各自提出自己覺得有效的學習方法,孩子們覺得同學的哪些學習方法是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呢?「知道內容在說什麼」、「充足的睡眠」、「每天閱讀」、「想像」、「勇敢發言」......,孩子們認真的聆聽對方的分享,並具體的提出自己覺得印象的地方,透過彼此對應,發展出從自己出發的,覺察自己與別人的學習任務。可以發現學生對於課後的複習是提到最多的,顯見對於課後的學習,孩子們是重視的。
以課前、課中、課後為時間軸,請學生閱讀字卡,排列出不同時間的有效學習方法。孩子們開始逐個檢視與分類,這時孩子拿著字卡,提出了問題:老師,「查閱相關資料」要放課前還是課後呢?
問問全班,孩子們怎麼回應這個問題呢?
學生:我覺得課前和課後都可以有吶
老師:可以舉例說明嗎?
學生:不會的字查字典、不懂的網路查資料(學習資源的運用)
老師:那麼課中呢?
孩子們有的覺得有,有的覺得沒有。同樣的舉例說明來說服同學。最後「課本中有時老師們要我們查找問題的答案」說服了同學,決定將「查閱相關資料」歸為三者皆有。
後續孩子在分類時,又逐一的提出「請教他人」、「善用學習資源」也可歸為三個時間都會運用的方法。
孩子們透過提問啟動了探究與實作,接下來做什麼呢?孩子們將針對這些學習方法進行自我檢核與省思,串連整個學習的脈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