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日 星期六

106.09.29筆記方格表─主要地形與海岸地形

        以筆記方格表帶著學生進行臺灣主要地形與海岸地形的概念整理,是我覺得最為清楚明瞭的筆記摘要方式,因此這次的地形教學仍採用筆記方格表,不過增加了最後一欄─生活經驗,透過全班討論的方式,從地形的角度提取日常生活經驗,強化地形與生活的連結。
        配合筆記方格表的概念整理,我讓孩子們在地圖上標示出地形位置,一方面建立圖像記憶,一方面認識地形的分布與地形分布的特性。認識地形結合地圖的方式,另外有以黏土的方式捏出地形的分布,較具立體感,然而受限於教學時間,無法讓學生們在課堂中進行這樣的活動,且若是只讓學生仿照課本上地形區塊的分布捏製出另一個立體圖形,必須還得讓學生標示出各地形代表地方的位置,才能有助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具體形象。基於教學的選擇,我放棄了更好玩的黏土立體地形圖製作,讓學生在圖上以顏色區分地形;以口訣記憶地形與位置;以尋找與標示創造學習的小樂趣。
※臺灣的主要地形































※海岸地形










2017年11月29日 星期三

106.09預課之電玩版─fighting 大魔王

        社會預課在執行了兩屆下來,我發現從學生的預課中可以很快的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與態度,進一步調整教學與賦予任務的步調。為了讓學生能更專注、積極預課,策略的運用是必要的:課堂討論該次預課結果的優缺、學生互相觀摩、一次給予一個需要注意的預課點......,這當中老師對於預課這件事的堅持是重要的,老師重視孩子才不會輕忽。
        將兩屆的預課狀態進行檢視,發現除了老師的態度與策略運用外,似乎還有一些可以調整的地方,因為兩屆的學生每個班都會有人不做或不交,每每都要老師盯著或催促才會去做,雖然這是常態,但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孩子在進行預課時更有動力呢?
        將這個問題跟許奶爸討論,我們共同討論出了類似電玩打怪形式的預課檢核活動─fighting 大魔王,活動的預設是社會科大魔王身上有弱點(課本中的重點),只要打中弱點就可以獲得血量一滴,採分組進行但全班合作的方式,在每一次的攻擊回合中各組想辦法從大魔王的身上搶到血,全班累積到一定的血量就可以獲得獎勵。不過,每一次大魔王的出現都會執行扣血機制,預課功課未完成者,將使得該組血量被扣。
        這樣的活動,除了透過群體的力量讓孩子能更主動的完成作業外,同時也檢核到學生預課的狀況、協助學生抓取課文重點,另外也訓練了學生重點的精煉文字與團隊合作,可謂一魚多吃呢!
        在介紹活動時,就可以感受到孩子們的鬥魂,熱血沸騰,迫不及得的要玩遊戲。在玩過之後,孩子們開始期待下次大魔王的降臨,每次上課總會問:大魔王會出現嗎?
        大魔王降臨對孩子們而言是一種制約,因為只要沒有完成功課,便會害得團體(小組)被扣血,使得不習慣準時交作業的孩子,開始在意作業的完成度,總會在「大魔王降臨」前完成讓完成的作業,讓老師在作業的追繳上輕鬆了許多。
        在一次次的活動中,發現孩子對於課文內容重點的掌握度越來越熟稔,遊戲過程中他們得猜大魔王的重點何在,除了是心理戰,也是藉此讓他們能知道哪些才會是重點主流,是概念呢?還是細節?由於「製作武器」的時間是有限的,在三分鐘的時間內,能寫出越多的重點當然能攻擊的機會就越多,這考驗的是小組團隊合作策略、精練重點的能力,孩子們在一次又一次練習中,越來越抓到絕竅,從三個重點慢慢的增加到八個、九個重點,每每看到孩子們在討論時投入的程度,總覺得這真是最美的畫面。攻擊時刻,一問一答的過程中,只要擊中弱點孩子們就興奮莫名,同時其他小組也會直覺的在九宮格上畫記,避免做出「無效攻擊」,從中老師也會引導進行概念的統整,達到預課檢核與協助孩子複習的效果。
        當然,難度也會越來越高,幾次之後,從剛開始的open book,到現在的close book,當紙上的重點都打完時,為爭取持續攻擊的機會,這時會看到孩子開始沈思、回想、絞盡腦汁的「想重點」,激起孩子對課文內容記憶的欲望!
        Fighting大魔王除了運用在預課檢核外,也可用在複習上,它是一種激發學習動機,具有遊戲機制的模式。在分享後,也有老師提出其他的玩法,像是在打魔王時,其他組可以同時進行賓果的遊戲。針對不同的情境,遊戲機制是可以調整的,這就是微學習在課堂中的體現。

Fighting大魔王






















2017年11月24日 星期五

106.06世界議題播報

*教學單元:翰林版六下
*教學策略:重點摘要轉播報稿
        六下最後的單元進到世界的議題:貧窮、飢餓、人權與國際犯罪。每個學期學生們都會進行一次大報告,五上臺灣歷史故事、五下區域報告、六上臺灣所面臨環境議題,六下就以播報新聞的方式,結合進行一學期的國際新聞報導與播報稿撰寫,來分享世界議題。
        首先,學生必須先針對各個世界議題決定報告的大網:閱讀課文內容、議題實例,整理成播報稿,並繳交預設的播報形式規劃。學生們可以自主決定要預先錄影或是現場進行播報。
                 課堂的時間只提供讓學生撰寫播報稿,因此學生必須預先搜尋相關議題資料,帶到課堂中進行討論,老師在審閱完播報稿後,學生們便可以著手製作投影片內容或播報影片。因此為了能在播報分享時限內完成作品,學生們得自行規劃製作的時程、自行相約利用課後的時間完成。
                 播報分享時,三個班級各組各有不同的呈現方式,以現場播報的形式最多,別小看現場播報哦!因為得現場演出,上臺分享的同學多少看得出緊張的情緒,一方面要能流暢的將預想的呈現出來,一方面要背稿演出,還考驗組員間的默契,這挑戰比預先製作錄影的同學來得大多呢!有的同學大大方方,侃侃而談頗有主播架勢,有的雖然出現停頓、結巴的狀況,但仍是努力的表演著。
                 預先錄製播報影片的小組,則是萬分期待的展現自己在課餘時間精心製作的影片,棚內主播、棚外主播分工明確,協力完成播報任務,為求完美呈現,連認識的專業人士─檢察官都請出來針對議題提出解釋與看法,學生們的用心與全盤規劃能力從這次的主題活動中看得到成長。
內容討論、編輯報報稿中,這一組特別利用午休時間跟老師借教室進行討論



播報練習中






世界議題播報-1














2017年9月15日 星期五

106.09.15我們的家園─臺灣的地理位置─回字格+多元筆記策略

新一批的孩子,一切重新來過,從基本的預課功夫教起,慢慢進入筆記策略。
深深覺得老師的教學態度很重要,當老師對課程內容要求時,必定下足備課功夫;當老師對學生學習要求時,學生也不敢馬虎。第一次的預課作業,學生邊做邊學,對於批改秉持著可以有彈性但要有基本標準的態度,課堂上一本本當著學生的面提出讚美與建議,請學生一一完成訂正,讓學生清楚的知道老師的標準與要求。「預課」我界定為社會科學習的「起手式」,就在於它的步驟清楚、容易達成,老師易於調整與要求,學生也易從中得到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可以從中追蹤學生的學習樣態與態度。
進入筆記教學,第一單元第一小節關於臺灣的地理位置與自然特性,以「分進合擊」的概念,讓學生在每個小主題學習以不同的方式進入筆記書寫:(課程設計從大範圍逐步縮小)
1.臺灣在哪裡,以心智圖與讀圖的方式進行,認識臺灣在世界地圖中位置,學習在世界地圖中找到臺灣。
2.臺灣的地理位置,利用圖像記憶+動作記憶法,讓學生在短短的時間中記憶臺灣四周海域與鄰國。我們幫動作加上配音,更便於記憶:「東海咚咚咚、臺灣海峽咻咻咻、巴士海峽叭叭叭、菲律賓飛回來、日韓切兩刀、中國很有力、太平洋噓~~~」學生覺得有趣,一下子就記起來了,搶著要接受挑戰呢!
3.利用筆記方格表整理經緯度,提到經度,勝利的孩子出國的經驗不少,對於經度影響時差很容易有感;提到緯度不能不談太陽直射與四季的變化,藉此將社會與自然做連結,在自然課中會提到太陽在頭頂四季位置的變化,在社會課帶著學生觀察與發現─太陽在頭頂的四季位置圖,題目所設定的位置會是嘉義,為什麼?圖上的太陽變化方位皆徧於哪個方位?再帶著學生觀察社會課本的臺灣經緯度地圖,輔以地球緯線圖,學生一下子找到了答案,恍然大悟!
4.利用心智圖整理臺灣的面積,但仔細往課文中探究會發現這標題下得不太好,請學生想想可以下什麼標題?(藉機帶入預課的另一層次─下標題)學生馬上會想到「特性」但還少了什麼呢?再看看課文,有學生說「人文特性」,當老師說明何謂人文特性後,學生馬上舉一反三「自然特性」!這標題下得倒是不錯呢!
整個小節上下來,恰恰將第一小節所有的內容都放在一個頁面上,學生在複習上應該會更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