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第六單元,親近生活中的歷史,在過去的課程設計,曾讓學生認識學校的歷史,也曾從覺察歷史就在身邊的策略方法,運用五感發現臺南,更曾讓學生探究南鐵地下化的議題。今年從在地議題—「南山公墓爭議」出發,連結生活中的歷史,引導學生認識南山公墓,了解南山公墓爭議,進行議題中的思辨,建立自己的觀點,最後以進行式中的「公民論壇」為行動情境,讓學生從期望的南山公墓未來出發,設計說帖,向周遭同學師長遊說,取得認同,在行動中實踐「城市改造誰說的算」之公民行動。
◉備課思維:親近生活中的歷史,墓地是學生很少接觸的場域,大人對於孩子的教導,常灌輸墓地陰森、有許多禁忌的觀念,在不了解、少接觸的狀況下,對墓地恐怖、雜亂、害怕、靈異等負面印象深植心中,然而矛盾的是墓地是我們對祖先表達慎終追遠之意的地方。
臺南的南山公墓400年以上的歷史,歷代的先民、名人許多皆長眠於此:林朝英、石時榮、蔡培火、王受祿、韓石泉、巴克禮等人。在墓光之城中尋找臺南四百年,正與生活中的歷史連結,同時在這個議題中也可看到墓葬藝術、文化層面的臺灣人的生死觀等。因此,如何讓學生對墓地有新的認識?如何更進一步覺察墓地對我們的意義?透過議題對墓地的未來發展會有什麼樣的期待?如何在議題中,體驗到小公民的行動力量?這幾個問題,皆是在備課思考中浮現的問題。
聚焦「南山公墓爭議」,其因爭議來自於臺南市政府對於南山公墓的開發規劃與強迫遷葬,文史界、環保界人士對於市府針對南山公墓的規劃與強迫遷葬的動作,有許多的質疑,深入研究後,更發現南山公墓保存著四百年來臺南人的發展故事,也因為墓地的保護,有著未受太多人為干擾的自然生態。從中看見問題,在南山公墓群的保留與否,應該何為述求?以保存「歷史」的旗幟夠力嗎?還有哪些重要性,值得探討南山公墓的存、去與改變。在文史界與環保界的奔走下,目前南山公墓公民論壇正在進行中,主張保留的民間團體,透過舉辦講座、導覽活動、藝術表演等形式,傳達述求,凸顯爭議與南山公墓的重要性。他們的公民行動,有著最積極的爭取,最壞的期望。
此議題涉及歷史文化、居住公義、自然生態、對墓葬觀念的改變,再與SDGs連結,學生如何從中看見永續城市的未來?
❖通則
城市變遷涉及過去與現在時空環境的變化、價值觀的轉變與城市居住的公平正義。政府、民間團體與市民應持開放態度,多元觀點的對話、折衝,共創永續未來城市意象與展望。
❖對應核心素養:
社-E-A2:敏覺居住地方的社會、自然與人文環境變遷,關注生活問題及其影響,並思考解決方法
❖學習內容:
Ca-III-2 土地利用反映過去和現在的環境變遷,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學習表現:在這次的課程設計中,嘗試從學習表現發展出具體的學習活動,再聚斂將其脈絡化,經過釐清後,整個核心概念更為清楚、可行。
1c-III-2 檢視社會現象或事件之間的關係,並想像在不同的條件下,推測其可能的發展。
➜推測:①行動的最後(爭議 X 折衝的結果)
②公墓的未來(忌禁?價值觀的轉變?)
1b-III-1 檢視社會現象中不同的意見,分析其觀點與立場
➜理解後的自我聯結:
a.在事件中看到什麼?(爭議、疑問、感興趣的、涉及的SDGs;如何讓學生快且
容易的認識?『使用媒材』)
b.對不同立場觀點的認同與不認同
c.透過事件思考城市改變的未來(從永續SDGs,城市韌性思考)
2c-III-1 反省自己或社會的價值觀、偏見與歧視,並探究其緣由
➜對墓地的想法,為何有此想法?臺灣的生死觀(對死亡的想法)對比外國的墓地
與死衣生命觀,是否有機會破除既定想法。觀念的改變➝若墓園經過規劃公園化,你是否願意進入?
2a-III-2 表達對在地與全球議題的關懷
➜投書、小市民心聲(有話說)。關於南山,在了解後,我們看到的點(思考所
得),對於南山未來我們的想法。最後決定以「小市民說帖」的方式實踐公民行
動。
2c-III-2 體認並願意維護公民價值與生活方式
➜自見事件中的公民行動、政府的回應,覺察民主社會中公民監督、維護權利的公
民素養與價值。(公民論壇)
3a-III-1 透過對時事的理解與省思,提出感興趣或令人困惑的現象及社會議題
➜看影片⟹看見(事實,I Know)、直覺感受(I feel)、感興趣的(涉及的問題面
向、我想問(討論)➝看看後續討論是否有解決其問題)
3d-III-2 探究社會議題發生的原因與影響,評估與選擇合適的解決方案
➜小市民說帖
◉課程設計與學習歷程
A.墓光之城~南山印象:對墓地的印象/經驗(對先人的慎終追遠、對死亡的觀念(生死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