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年級認識居住地方課程中,學生學到了地圖具備的元素,也練習如何看地圖。針對四年級上學期第二單元「地圖上的家鄉」,嘗試讓學生「判讀、解析各式地圖」。
❖對應核心素養:
社-E-B1 透過語言、文字及圖像等表徵符號,理解人類生活的豐富面貌,並能運用多樣的表徵符號解釋相關訊息,達成溝通的目的,促進相互間的理解。
❖學習內容:
Ab-II-1 居民的生活方式與空間利用,和其居住地方的自然、人文環境相互影響。
❖學習表現:
1b-II-1 解釋社會事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3b-II-1 透過適當的管道蒐集與學習主題相關的資料,並判讀其正確性。
§任務說明:
請學生收集兩種「臺南地圖」,閱讀地圖,完成「搜圖記」學習單。
▶︎請收集兩份「臺南地圖」:
▷一份是臺南的基本地圖,像是區域圖、地形圖、氣候圖、產業分布圖、交通地圖、人口分布圖等。
▷一份是臺南的主題地圖,像是旅遊地圖。
▶︎根據收集到的地圖,完成下列觀察與判讀地圖事項(學習單):
▷地圖名稱
▷檢核是否具備地圖元素:方位標、圖例、比例尺
▷列舉從地圖中讀到的資訊,至少三點
▷說明此份地圖你發現的特色,至少二點
▷想像自己是google map上的「小黃人」,要帶領大家閱讀這份地圖,你會如何介紹這份地圖呢?整合前面幾個項目的內容,編寫一份推薦稿吧!(小提示:除了說明這份地圖的資訊外,你可以述說你找到的關於這個地圖的小故事、你發現的亮點或特別之處。如果是主題地圖,你會推薦大家照著地圖到哪些地方去呢?)
▷一份地圖,完成一張學習單,所以這個任務在開學時應繳交兩份地圖、兩張學習單。
在學生的作品中,學生發現一個問題,現在有許多主題地圖未必都有地圖中的元素,尤其是圖例,為什麼會如此呢?在課堂中透過討論,學生提出的解釋是因為主題地圖會直接將圖例表示在地圖上,讓看地圖的人更直覺的閱讀。這真是個不錯的答案。
另外,從學生提出的地圖說明中也可以看到,學生透過對於地圖的解釋,對於臺南有初步的了解,為接續的四年級課程有很大的利基!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