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筆記融入社會課教學,除了讓學生學習重點整理的策略外,也需要建立學生對於筆記策略運用的敏感度。
社會課第三單元─中華民國的誕生,簡短的兩段,注意到了嗎?它出現了好幾個時間點,也出現西元年和民國兩種時間。學生在這個部分要了解臺灣在日治時期,中國大陸歷經了滿清被推翻,民國的建立。文中提到「民國26年,日本侵略中國,中、日爆發戰爭」,學生得連結到在第二章皇民化運動中提到的「1937年中日爆發戰爭」,這中間牽連到民國與西元年的換算,更有助於學生建立歷史的延續與關連性:在當時分屬不同國家的中國與臺灣,在同一時間下,不同空間發生的事情,看似平行,但又彼此交錯相關。
看起來好像很複雜,但其實運用筆記策略就可以輕鬆達到目的。課堂上我只問了學生幾個問題:關於這兩段文字,你發現什麼?你覺得可以用什麼方式來整理?(學生得回想一下舊經驗)當學生提出運用時間軸後,我便帶著學生一同找出文中的每個時間點,邊整理邊協助連結先前上過的內容(1937年=民26年,中日戰爭中臺灣皇民化)與補充。
一個時間軸,就可以清楚明瞭的呈現上述的這些概念。
2016年4月5日 星期二
105.04.02預課策略有感
當一件事重覆做,做到最後就有可能成為專家,但也有可能會因為重覆做一件事,使得學習疲乏。
社會的預課就是這樣,每週都有固定的進度,每週都要做同一件事,怎麼維持熱度與對預課的專注力呢?
我的方法很簡單─「教學相長」,也可以說「借力使力」。曾經運用的策略是人人賓果,讓學生拿著自己的題目問同學,同時觀摩同學的題目。但由於課堂時間有限,這活動無法每次使用。於是,我開始採用「焦點」的方式來精進和維持學生的預課,也就是每次要求或關注一個重點:關鍵字句的標註、提問的層次或提問的技巧等。每次採取的檢核方式也不同,有時是請學生自己提出這次覺得出得最棒的問題來問同學,有時是老師提出學生在提問上的盲點或問題,一次次幫學生聚焦預課的重點。
當然除了檢討之外,讚美更是不可少,留下幾本課本,實物投影,分享好的提問、好的預課方式,讓學生可以模仿、學習。學生很清楚當老師發下課本時,自己沒有拿到,就有三種可能,一個是需要修改、一個是得被檢討、一個是被讚美,想想沒有拿到課本的學生,他可能就是懷著忐忑的心情來上課的,畢竟自己在預課時下了多少功夫,自己都很清楚。(借力使力)
藉此,我讓學生知道他們不只是在交功課,老師其實很注重預課,同時也讓學生自己覺知他們是在為自己的學習做努力。
課堂上我們曾經共同修正有問題的提問,像是
用詞不佳:劉銘傳為臺灣做了「啥事」?(幫學生分清楚口頭語和書面語的不同)
問題述敘不完整:日本在臺灣實施什麼政策?(這個題目是在日本的殖民經濟中提出的,但如果這題目抽離了,誰清楚在問什麼呢?)
問的問題太大:臺灣在光復後所實施的經濟政策為何?這是個好問題,也是很大的問題。學生的答案幾乎畫了整個頁面,難到要整頁背起來嗎?討論的面向就有兩個,一是如何將問題範圍縮小,一是針對這個問題怎麼回答。藉此也看看學生的預課成效。學生果然有認真的預課,很簡潔的回答時期與對應的實施政策,讓老師都忍不住的按讚!
一次次的檢討、讚美,也促使了學生更加精進,每次預課,總會有學生的作業讓人驚豔,除了看到提問技巧的精進外,這次的預課,更有學生主動查尋補充資料、整理課文內容的概念。學生查尋的資料,為老師的教學提供另一個不同面向的資料,也成了課堂補充的資料。
社會的預課就是這樣,每週都有固定的進度,每週都要做同一件事,怎麼維持熱度與對預課的專注力呢?
我的方法很簡單─「教學相長」,也可以說「借力使力」。曾經運用的策略是人人賓果,讓學生拿著自己的題目問同學,同時觀摩同學的題目。但由於課堂時間有限,這活動無法每次使用。於是,我開始採用「焦點」的方式來精進和維持學生的預課,也就是每次要求或關注一個重點:關鍵字句的標註、提問的層次或提問的技巧等。每次採取的檢核方式也不同,有時是請學生自己提出這次覺得出得最棒的問題來問同學,有時是老師提出學生在提問上的盲點或問題,一次次幫學生聚焦預課的重點。
當然除了檢討之外,讚美更是不可少,留下幾本課本,實物投影,分享好的提問、好的預課方式,讓學生可以模仿、學習。學生很清楚當老師發下課本時,自己沒有拿到,就有三種可能,一個是需要修改、一個是得被檢討、一個是被讚美,想想沒有拿到課本的學生,他可能就是懷著忐忑的心情來上課的,畢竟自己在預課時下了多少功夫,自己都很清楚。(借力使力)
藉此,我讓學生知道他們不只是在交功課,老師其實很注重預課,同時也讓學生自己覺知他們是在為自己的學習做努力。
課堂上我們曾經共同修正有問題的提問,像是
用詞不佳:劉銘傳為臺灣做了「啥事」?(幫學生分清楚口頭語和書面語的不同)
問題述敘不完整:日本在臺灣實施什麼政策?(這個題目是在日本的殖民經濟中提出的,但如果這題目抽離了,誰清楚在問什麼呢?)
問的問題太大:臺灣在光復後所實施的經濟政策為何?這是個好問題,也是很大的問題。學生的答案幾乎畫了整個頁面,難到要整頁背起來嗎?討論的面向就有兩個,一是如何將問題範圍縮小,一是針對這個問題怎麼回答。藉此也看看學生的預課成效。學生果然有認真的預課,很簡潔的回答時期與對應的實施政策,讓老師都忍不住的按讚!
一次次的檢討、讚美,也促使了學生更加精進,每次預課,總會有學生的作業讓人驚豔,除了看到提問技巧的精進外,這次的預課,更有學生主動查尋補充資料、整理課文內容的概念。學生查尋的資料,為老師的教學提供另一個不同面向的資料,也成了課堂補充的資料。
2016年4月2日 星期六
105.03.21日治下不平等待遇─打油詩
日治時期臺灣人所受到的不平等待,讓學生利用「打油詩」的方式整理課文重點。跳脫了原先手寫筆記的形式,孩子們討論的很熱烈。有的小組默契佳,很快的有了結果,有的小組打安全牌,抓取重點稍作編排。討論當時有個小組筆記內容一直是空白的,只見其中一位孩子一直在哼歌打節拍⋯做什麼呢?原來他們不只要完成一首詩,還要用唱的!
分享時刻,孩子發現:「老師,這根本就是課文重點嘛!」賓果!被孩子發現我的意圖了!
一節課進行內容講解,一節課編寫打油詩
在進行創作時先請學生將各段重點找出,再編成打油詩,最後再各組分享。
分享時每一組都表現得很棒呢!都把課文內容的重點掌握住了,還加上自己的小創意,除了國語外,英語、日語、圖示法都出爐了!
※活動實錄
※打油詩文稿
※學生分享片段
分享時刻,孩子發現:「老師,這根本就是課文重點嘛!」賓果!被孩子發現我的意圖了!
一節課進行內容講解,一節課編寫打油詩
在進行創作時先請學生將各段重點找出,再編成打油詩,最後再各組分享。
分享時每一組都表現得很棒呢!都把課文內容的重點掌握住了,還加上自己的小創意,除了國語外,英語、日語、圖示法都出爐了!
※活動實錄
※打油詩文稿
※學生分享片段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