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這個小節的教學設計,利用曼陀羅思考技法,逐段說明、拋出問題,引導學生從課文中、討論中找到線索,再整理於筆記中。
利用曼陀羅思考技法,學生逐段整理了人口變遷的因素,了解日治時期由於移出入被嚴格管制,以出生死亡率來決定人口變化,從人口變遷圖中看出1920年代是日治時期人口變化從成長緩慢到增快的關鍵年;光復後,人口變化因大量人口的移入而大量增加,為解決人口膨漲問題而推行家庭計畫;近年因時代變遷、醫療技術發達而產生少子化與高齡化的問題。這些內容,看似讀得懂,但從學生的預課中,發現如課前預料,其實學生對人口變化這議題是有讀沒有懂,因為學生提出了一些奇怪的問題,像是:什麼是家庭計畫?而答案便標註在光復後的節育家庭計畫上。
為此,在課堂中,我將課文提到的這些內容,放到歷史中去解釋,引導學生思考。例如:清朝時期,臺灣人口的主要來源為何?為何日治時期臺灣與中國大陸間的人口遷移受到嚴格管制?(因日治時間臺灣屬於日本,與中國大陸間為國對國關係,出入得持護照的)為何1920年後,人口增長較快速?與何人有關?光復初期為何會有大量人口移入?(民38國民黨撤退來臺)什麼叫做「家庭計畫」?(家庭計畫是因應人口變化而提出的,人口膨漲時得節育、人口少時得鼓勵生育。學生只了解了一個面向)近年來為何會發生少子化與高齡化問題?再對照光復後人口的變化圖,這樣學生才會對自己未來即將面臨的人口問題有感。
最後,延伸近年來少子化與高齡化的問題,討論未來可能面臨的狀況,小組討論,提出少子化→鼓勵生育的標語;高齡化→重視老年人口問題的標語。
少子化標語:孩子多,歡樂多,未來經濟養樂多(一語雙關) 高齡化標語:老而不老,活力一樣好;老而不衺,活到老,學到老 |
少子化:一個孩子有未來,兩個孩子經濟好,三個孩子傳家寶 高齡化:老師不算沒夢想,追求夢想不會老 |
少子化:多生孩子比較好,一個孩子嫌太少,兩個孩子太無聊,三個孩子真正好。每個孩子都是寶,越多孩子越美好。 高齡化:老年人,多活動,出門走走心情好,身體健康沒煩惱,終身學生學到老,真是國家的寶 |
少子化:一個孩子嫌太少,兩個孩子感情好,三個孩子未來好 高齡化:老人運動健康好,終身學習國家寶 |
少子化:多孩子多希望,創造經濟沒煩惱 高齡化:老人老,金頭腦,知識寶庫不能少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