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103.03.18閱讀武裝抗日事件─閱讀+矩陣分析

        課本簡單的描述了日治時期的抗日事件,如果只有事件與人物簡略的記憶,學生並無法了解那個時代的背景與歷史,因此整理了抗日事件的閱讀資料做為課堂上的補充。
       活動的進行,由老師講述抗日事件的故事,學生對照文章內容註記重點,最後小組討論,整理抗日事件的概要與重點。由於進行的班級有三個,因此會因不同班級的狀況進行調整,嘗試了兩種方式。一是如上所述,一是讓學生自行閱讀、整理,老師巡視行間、適時補充(因其中一個班級似乎對於靜靜的聽老師講述沒有太大的興趣,所以臨時調整,讓學生自己來)。
       兩個方式各有優劣,由老師講述→學生畫重點→整理,因為老師的引導與補充,在整理表格時十分的清楚每個抗日事件的歷程,學生只要再將整理項目的內容精簡即可。另一個全部自己來的,雖然時間上耗費較多,但相信經過整理後會留下深刻的印象,畢竟為了整理,每個學生都非常認真的把每篇文章都讀過、註記過。只是在整理時因為少了老師的補充,較容易失焦,這部分就需要老師的介入與引導了。
































2016年3月24日 星期四

103.03.18閱讀臺灣民主國

社會課程,關於臺灣民主國從成立到失敗,整個戲劇化的過程,如果以故事的方式呈現,讓學生閱讀,可以讓學生對內容印象更為加深。
閱讀單的設計靈感來自灑字遊戲,既然可以由關鍵詞串起故事,可逆反應,也可以關鍵字找出事件的脈絡。
因此在課堂上,我們透過文章共讀的方式,由學生找出每個段落的主題及關鍵字,接著將關鍵字整理於表框中。本來活動的設計是學生整理出關鍵字後,自己再看著關鍵字將臺灣民主國的故事複述一次,但由於上課時間有限,複述的部分無法進行。不過在批改學生筆記時發現,當學生將關鍵字有條理的整理後,整個臺灣民主國的故事脈絡便清楚的呈現了,屆時學生再回頭複習,很容易就可以記憶。








經過整理,整個脈絡都出來了






清楚標示出每個段落的標題




自己再根據關鍵字複述書寫一遍故事

不同的段落關鍵字用不同的色筆畫寫,還標示出每個大段的段落順序


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

103.03.07表格─清末對臺建設

清末自牡丹社事件後是清廷對臺態度從消極轉為積極的關鍵。清朝末期對臺建設的兩位重要人物:沈葆楨及劉銘傳,兩者來臺時機、身分、建設事項及後續影響,十分相近,課堂上利用分析表格進行兩者的整理與對照,以利學生對於重點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