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日 星期三

105.03.02牡丹社事件─灑字法

        牡丹社事件是臺灣命運轉捩點的前奏,從牡丹社事件可以看到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野心,也可以看到西方列強在清朝末期的角力。
        說故事是社會老師必備的「技能」,讓學生透過故事了解歷史,不過說故事不一定只能用「說」的,也可以用「玩」的。趁著在參加社會領域研習時習得的「灑字法」,同時也利用洪夢華老師提供的檔案,稍稍的轉化一下,我們準備用「玩」來認識歷史。
        事件的背景是孩子們需要了解的,所以先由老師述說牡丹社事件發生前的時代背景。
你知道嗎?在日本出兵臺灣前,日本的軍國主義已萌芽。
你知道嗎?日本出兵臺灣有部分原因是為了轉移國內從幕府時期過渡到明治維新的意見分歧與內亂(也就是說利用侵略讓國內槍口一致對外)。
你知道嗎?日本出兵臺灣是隱武者─美國的慫恿。
        當孩子們大致了解事件發生前的背景後,就是「灑字法」上場的時候了。發下一袋袋的字卡,請孩子們根據課文中所描述的牡丹社事件,試著排出事件的經過。面對灑了一桌的字卡,尤其是出現一些課文裡頭所沒提及的關鍵字,孩子們確實一時不知如何著手呢!聰明的孩子趕緊拿出課本找出自己已知的字卡先排;有的開始提問:營寨是什麼?保民義舉是什麼?化外之民又是什麼?
        老師一邊回答一邊拋出問題思考,讓孩子們從思考與討論中找尋答案:是誰築的營寨呢?原住民?日本?還是清朝?保民義舉,保哪個人民?化外之民的民指的是誰?
        教室中一時變得好忙碌,有的小組先分類字卡再討論字卡的排列;有的先把時間抓出來,將課本中提到的排出,再討論其他字卡的排列;有的把大概可以說得完整的先排,不確定的則是在爭論中舉棋不定,像是營寨到底是誰築的呢?萬人大軍是誰帶的呢?在巡堂觀察中發現孩子們很有趣,保守的一下子把營寨放在原住民、一下子放在日本又一下子放在清朝,確定了之後又覺得怪怪的,最後所有字卡都排完了,居然把營寨的字卡拿到一旁不放。大膽的,管它三七二十一,先照自己想的那樣把字卡都排列好再說。
        活動暫告一段落,請小組成員接力分享故事的內容,再回到老師說故事的時間,配合字卡將牡丹社的故事說一遍,接著讓孩子們將字卡再排列一遍。這次速度快多了,開始挪動剛才錯誤的部分,著急得請老師檢視正確與否。最後再請小朋友根據字卡把牡丹社事件的故事說一遍。
        一節課中如此反覆的思考、澄清、練習,相信孩子們對於牡丹社事件的來龍去脈至少也有8成的印象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