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

筆記融入社會科教學之歷程

升上高年級,課堂上、書本中的授課及學習內容快速增量,尤其是社會科的內容,課文的呈現方式為說明文,相對於中年級,在課文的呈現方式與內容的質與量上,有明顯的差異。如何協助學生讀懂內容,並且懂得如何閱讀,這是老師在社會科教學上的重要課題。
擔任高年級的社會老師,思考的除了讓學生易於接受既有課程的學習外,眼光放遠一些,想到的是高年級的孩子未來在升上國中後,學習上需要什麼樣的能力?有什麼方式是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現階段的學習,同時是可以持續培養,運用於未來的學習階段呢?
將筆記融入社會科學習,讓孩子學會讀懂課文(理解)、有系統的整理組織,做有效的學習。進而從點擴散到面,從單科的運用轉化到其他科目的應用,這是嘗試將筆記融入社會科學習的目標。
        筆記導入社會科教學,這是一個「嘗試→修正→建立模式」的過程,「做筆記」我一直認為是很個人化的,每個人只要不斷練習應該就能有一套整理的方式與邏輯。但為了做入導入筆記教學的準備,深入了解後,才發現原來並不如想像中的簡單,裡頭可有許多「眉角」的,社會科正好是運用筆記(摘要)最佳的學科。
        在筆記教學上,參考了幾本的筆記教學:
1.《小學生100分筆記術》:以通論的方式說明做筆記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2.社會科做筆記的方法:文元國小胡昀融老師的分享,清楚說明如何教導學生做筆記。從看懂標點符號、讀懂課文到做社會筆記的方法。
3.臺北華山國小洪夢華老師的筆記摘要分享,從該次研習中尋得《教學生做摘要》與《圖像化學習》兩本書參考。

※階段一:
       教高年級的社會,這是頭一遭,老師也在摸索之中。初體驗,老師先講解課文(說明文的解讀技巧),帶著學生標示重點、註記,再讓學生回家整理筆記。
       第一次收回來的筆記真是「壯觀」,各式各樣的寫法都有,雖然已先利用一堂課說明做筆記的方法,但從中發現學生「條列式」、「整理重點」的概念還需要不斷的再練習與提醒。
       加上科任老師對於學生的約束不大,常常有學生作業未完成,該補的作業沒寫完的情形,在課程進度的壓力下,無法讓這種情形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在課程進入五上的第二單元後,進行調整。


課文帶讀,學生在課本上標註


聰明的小孩,自製圖輔助筆記



學生第一次寫筆記,需要重新再補充



少了一部分沒寫,需要再補充

將課堂上老師講解的地形圖畫在筆記中


※階段二:了解學生的基本能力後,決定讓學生從模依做起。老師邊帶讀、解說,討論這樣的課文內容應該用何種形式來整理,順便在黑板上寫筆記,讓學生抄寫。
        這是個學生很忙的階段,但培養的是學生課堂做筆記的習慣與速寫的能力。


※階段三:課程進入中後段,經過帶讀、解說→抄寫筆記的反覆歷程,學生已對如何讀課文、抓取課文重點有了概念,缺的是實作的經驗。





於筆記導入之初,為建立學生對於做筆記之概念,運用飛番雲平台,學生一人一機獨立依段次閱讀教師建置之線上教材,每個段次閱讀後,請學生分享平時是與有似製作筆記之經驗,並提出問題討論,最後請學生試著依教材之內容,根據課文,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實作。
筆記導入社會科學習的階段是由模仿開始,由教師引導逐步建立筆記製作概念與方法,接著讓學生兩人一組課堂解說分享筆記,最後是每次上課由一位學生負責分享。教師並依學生之能力發展逐步加深筆記分享之深度與難度。過程中,為了便於分享,教師嘗試導入平板製作筆記、透過平板分享筆記。
教學過程中,教師透過學生筆記、學生發表、課堂討論等方式,進行多元評量。學生的筆記是最佳的學習歷程記錄,一點一滴可以看見學生的成長。這樣的學習模式也反應在學生的學習成效上,此次的筆記融入社會科學習共試行三個班級,以期中與期末成績進行統計,平均進步3-6分,有兩個班級組間平均差異之t值為-2.490-3.394達顯著差異。顯示以筆記融入社會科學習,透過筆記過程中的書寫、歸納、整理脈絡,能有效讓學生懂得如何讀社會課本,讀懂內容。

1 則留言:

  1. 老師好 感佩您的任教教學 請問 今年剛教社會 請問學習單可否分享呢?

    回覆刪除